港物價指數低屬假象

不少市民皆感到通脹的沉重壓力,但消費物價指數(CPI)卻僅逾3%,為何CPI未能反映真實物價水平?

恒生銀行(00011)經濟師林俊泓指出,CPI較現實有滯後情況,計算中除包括新租約,已立租約亦包含在內,令指數滯後四至六個月,若租金長期上升,CPI亦會跟隨走高,而CPI在反映食品價格亦有滯後,對比環球糧食價格,本港數據普遍滯後一至兩季。

未脗合消費模式

除了滯後問題,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李兆波指,CPI的開支比重與市民的消費模式不脗合,加上調查的覆蓋地點有限,或與市民日常購物的地點不同,亦會造成誤差。

花旗銀行環球個人銀行服務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張敏華亦指,雖然本港樓市飆升兩成,但本港公屋租戶佔住戶的比例大,拉低CPI升幅,而政府退稅、公屋津貼等,亦對通脹率計算有影響。

「本港CPI與現實存在很大偏差」,星展香港經濟研究部高級經濟師梁兆基更直指,即使全球各地均面對類似偏差,但他仍認為本港CPI的編製辦法有需要改變。

然而,林俊泓指出,現行CPI的開支權數(即各項開支在CPI公式的佔比)每五年一次制訂,是以國際標準為根據,而市民的消費組合亦頗為固定,因此不認為檢討過於疏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