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房降價補差 樓市死結未解

內地樓市進入寒冬,早已不是秘密,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十月份七十個大中城市樓價變動資料,錄得按月下降的城市接近一半,這批大中城市樓價的平均水平,按月更錄得年內首次倒退。比冷冰冰的數據更能反映樓市轉壞現象,是內地房地產發展商不甘坐以待斃,紛紛為漸呈冰封的樓市吹溫送暖,力保樓市可持續銷售。

其中一個蔚然成風的手法,是發展商向準買家大派定心丸,推出類似「降價補差價」或者「三年內降價原價回購」承諾,為準買家封了蝕本門,希望借助這種銷售方式,令大批擔心買貴貨的準買家放心入市,回復樓市正常交投。

從穩定樓市的即時作用看,發展商的策略應有一定功效,但能否持續下去則說不準,因為涉及多項因素,包括樓價會否繼續下滑,發展商的財力以及資金調動,是否足以支持公司兌現承諾。站在發展商的立場,樓價高或低並不是問題,樓盤坐冷板櫈,無人願買,導致發展商資金周轉不靈,才是令他們急如鍋上螞蟻的原因。

對發展商來說,作出補差價或原價回購的承諾,其實要冒上相當大的風險,因為在樓盤賣出回籠資金後,交易並未完結,還要拖着一條或然負債尾巴。如果發展商的資金調動不得其法,即使結了眼前帳,發展商也會大吃將來虧。

樓市究竟跌定沒有,問題不在於市場供應和需求的變化,而是在於中央官員對樓市跌幅是否滿意,會否默許樓價繼續尋底。眾所周知,內地是典型政策市,不論樓市、股市均需仰賴政策的鼻息。政策市的特點是調控落藥經常失準,不是太猛就是太弱,而且往往走在形勢之後,形成市場不必要地過分波動,這才是難解的死結。

按照目前的情況,內地不少大城市的樓價跌幅已達三成,相當於抵銷原來價格接近一半升幅,以調整角度而論,其實頗足夠,但官員尺度究竟放在哪裏?外界不易猜想得到。坦白說,樓市出現泡沫,樓價升得過高,固然引來一大堆問題,若樓市失序下滑,嚇怕原有的購買力和需求,造成惡性循環,亦絕非好事。

樓價大上大落,某程度是反映政策失誤的指標,政策制訂者必須全面檢討,在土地供應、市場銷售手法、銀行住房按揭上是否妥善規管,各個關口都要做到好好把關,樓市才可平穩發展,成為實體經濟的定海神針。負責官員必須明白,政策推行和變動都要走在市場之前,出手要夠快夠準,否則就要施加更大的政策力度才可收效,令整體社會蒙受更多無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