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勢越紅線 加息拖亦難久

中國今日將公布五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及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PPI)等重要數據,偷步流傳的出口增幅接近五成已「流言」成真,相信盛傳CPI升至百分之三點一的預言,雖不中亦不遠矣。換言之,CPI終須越過官方所訂的百分之三「紅線」,加息的壓力愈來愈大,中央難再以「紅線未過」,作為迴避加息的藉口。

巴西和新西蘭近日同告調高利率,其通脹率均在百分之四、五之間,兩國認為,解決通脹是當前之首重。中國至今的通脹率尚算溫和,甚至低得有點令人懷疑,有解釋是中國CPI組成部分未有計算商品房價格,使數據受到低估,而衣履價格在今年首五個月仍呈下降趨勢,未來食品的佔比可能會調低,將對通脹數據人為地壓低。

按首季GDP升幅達雙位數字,PPI已升至百分之七,消費增速升至百分之十八,基層職工薪酬大幅上漲,食品價格漲幅有目共睹,連本港市民都已深感「超級通脹」重臨。中國當下能創高增長、低通脹的奇迹,豈不值得「金磚四國」的巴西和印度學習?與已相繼加息的國家相比,中國的增長速度乃是表表者,可以說中國堅持不加息有悖常理。中國一年期定期儲蓄利率為二點二厘,若五月份CPI為百分之三點一計算,即實質負利率約一厘。在CPI「超標」之後,官員仍認為通脹可受控,今年通脹會出現先高後低或倒轉V形形態。

官員的樂觀言論多時與現實脫節,現時不斷加價的除鐵礦石,燃氣剛大幅調價百分之二十四,勢將帶動化肥以至農產品的售價,發改委已預示水電價格有機會調升,由富士康和本田帶動的下一波勞工薪酬漲勢更兇更猛,種種迹象都顯示通脹往高處走。「先高後低」可能是基於一個假設:全球經濟將出現「二次探底」。無論是承認或否定,中國財金官員已心中有數。在現時局勢仍不明朗之下,採取「拖字訣」是無計可施之計,在存款準備金率已加至接近歷史新高之後,人行惟一再利用調高央票利率抽緊銀根。

中國應該加息與否,從來都是極具爭議的議題,加息會使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更大,地方政府揹着數萬億元的債務負擔,加息亦可能是壓垮樓市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中央小心翼翼完全可以理解,但應做而不做,亦會導致經濟失衡更加嚴重,結果只能無節制地以行政手段去干預。加息派與不加息派都有很強的理由支撐各自的論點,決策不能左右逢源,而只能「兩害取其輕」,當前暫不加息的主張顯然佔到上風。中國面對「內熱外冷」的畸形局面,再多等一輪經濟指標是權宜之計,然而,緩衝的時間有限。

剛公布的五月份出口數據至少給予一個啟示:歐債危機對華出口的衝擊未必如預期般嚴重,中國輸歐的並非紅酒或奢侈品,多是低端工業品及廉價日用品,且看美國人在金融海嘯後多了到沃爾瑪購物,就知其需求。中國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進程,不會因歐洲的局勢而有大改變。中國需要看重內部因素,因應自身需要,去選擇加息的時窗,不必過分執着於外圍的掣肘。事實上,反而有時中國的決策,牽動外圍,成為互動中主要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