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近期經濟好轉,市場普遍認為去年爆發的企業清盤潮,已告一段落,但現擔任宜進利(00304)、金至尊(00870)及佑威(00627)等多間上市公司清盤人的富理誠(Ferrier Hodgson)執行董事霍羲禹提醒,今年第二季,才是決定不少內地港商生死的「關鍵時刻」,一旦接單情況未有改善,市場或會迎來第二波企業清盤潮,當中工業更是高危行業。
乏定單 銀行態度定生死
霍羲禹則指直接使企業清盤潮放緩的主要原因,是銀行在追收貸款態度上有所放寬。目前不少徘徊清盤邊緣的企業,主要資產均位於內地,企業一旦清盤,債權人在資產分配上將因法例不同遇上難題,強迫企業清盤無異「殺雞取卵」,所以不少銀行均採取「只要可以繼續run(營運)落去,就唔逼你清盤,等你收到錢再還息」的態度。
霍氏坦言,銀行放寬催收貸款是建基於營運能力,一旦企業營運能力下降或喪失,或會引發第二波清盤潮。工業資金需求大,貨款回收在經濟不景下有困難,故隨時遇上資金鏈斷裂的危機。
每年二至六月,就是工業股及內地港商接單的高峰期,但不少港商今年首季是「一張單都無」,甚至部分客戶在落單時並未提供信用狀(LC),使企業被「拖數」的風險上升。
亞太區貸款市場公會副主席溫兆華亦指,現時不少銀團貸款及中小企貸款仍面對困難,部分企業雖能夠還款,但還款後會出現資金不足。他亦稱,企業清盤一般有滯後經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