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本新聞相關短片
 
股價號碼: 

日本戮力救經濟 港府望塵莫及

日本內閣制訂新的救市計劃,擬斥十萬億日圓(約九百九十億美元)振興經濟,斥資總值超過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百分之二,可謂力度不小。其實自去年以來,日本政府先後三次出台了總額七十五萬億日圓的救市方案,主要解決國民生活、中小企融資、穩定金融市場及擴大就業,希望引領經濟走出低谷。救市投入總量已超過中國的四萬億元人民幣,顯示了救市的魄力。

持續推出救市方案,與日本經濟的仍無起色有關。日本自去年第四季GDP按年率計實降百分之十二點七,錄得三十五年來最大季度跌幅,亮起經濟警號,使日本政府不敢怠慢,承認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危機重臨,日本振興成敗就格外令人觸目,因為日本曾經從二戰廢墟上,崛起為全球第二強經濟體,其後再淪陷於「迷失十年」。日本在盛衰的坎坷歷程,是一部出入於經濟危機的教科書。

堪稱教科書,是因為日本經濟歷程提供正、反面教材。正面的經驗要數日本崛起的精神,夾雜居安思危的心態,二戰後民間忍辱負重,政府居安思危,造就了經濟的奇迹;反面的教訓是,在經濟成就面前改革猶豫不前,釀成「迷失十年」的低沉,今次危機仍然暴露其結構難以調整,經濟比重高度倚賴海外收益的保守。國際有人作出二十一世紀「日本沉沒」的預測,正因如此,不甘沉沒成為激勵日本抗衡危機的動力。

國際探究日本的意義,在於引為鑑戒。對於香港作為東亞經濟體成員去比照,日本可以說是一面鏡子,因為香港經濟的盛衰波折同日本有相似之處;香港一直掙不脫結構缺陷,同日本亦有相似之處。雖然國際社會沒有「香港沉沒」的預測,但香港「邊緣化」的警言無日無之。譬如,日本盛極而衰,走不出結構缺陷的迷局,包括極度倚賴出口、嚴重結構性失業、貨幣政策被動性等經濟局限,正是香港的現實寫照。

香港經濟衰退的危機,與日本相似。香港去年第四季經濟收縮百分之二點五;日本同期收縮百分之三點二;香港今年一月出口下降百分之二十三點六,是半世紀最差;日本二月出口大減近五成,是二戰以來最差;日本的失業率在二月份上升了零點三個百分點,香港的失業率單月則上升零點四個百分點。經濟增長、出口表現、失業攀升,日本同香港有如難兄難弟。

然而,採取措施救市方面,像日本政府連番斥資的出手快、出招重,香港就望塵莫及。港府一直沒有斥巨資的救市計劃,政府預算案僅憑小恩小惠的安撫民心,就妄想輕易「捱過」這場危機。事實上,並不是香港的危機比日本來得輕,相反正如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所說,日本「現在是物質極大豐富背景下的危機」。日本作為強大的經濟體,今時不同二戰後的慘情,但政府尚且對危機有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憂患意識。香港經濟轉型不成器,產業優勢萎縮之下,政府竟如此輕視危機,無疑就是少了這份憂患意識。

現今全球救市如火如荼,香港經濟的警號頻響,勢頭很不妙,政府既開腔承認經濟惡化,有需要會救市,但又未有出手的時間表,顯然面對經濟險情,港府還在抱持觀望,甚至摸不着救經濟的頭緒。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上周的G20峰會期間,曾批評德國不肯擴大刺激經濟,是不理解增加政府開支對推動復甦的重要性。這批評用來教訓香港政府,也是十分切中要害的,看來在應對危機、為民福祉方面,港府簡直是貽誤香港、「失禮」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