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重點
上次我們介紹了一批帶有方言色彩的財經詞語,當中還有一個值得介紹,就是「數」這個詞。「數」除了「數目」和「表示量的數學概念」等意義外,在粵語裏還指帳目,這個用法在普通話裏是沒有的,因此一系列以「數」組成的詞語,到了普通話都應該說成「帳」,例如「做數」普通話說「做帳」,「計數」說「算帳」,「街數」說「外帳」,「蹢數」說「記帳」。不過,「追數」卻要說成「追債」,而「找數」要說成「付錢」,如果指的是「結帳」的話,也可以說「買單」。
「買單」是近年從香港引進但經過改良後,迅速在普通話裏扎根的一個詞語。在早年珠三角還是內地經濟龍頭的時候,一些粵語詞常用詞以其所帶有「時髦」色彩吸引了說普通話的民眾興趣,其中「炒魷魚」、「埋單」、「巴士」和「的士」是屬於相當有趣的幾個例子。
音譯外來詞亦獲吸收
「炒魷魚」因為很形象化地形容了被解僱的人捲鋪蓋離開工作崗位的情況,所以在私營企業開始出現、有人開始被解僱之後即時被普通話吸收了,其後它保留了原有的含義和用法,只不過身份有所改變,從「方言詞」堂而皇之進入了規範詞典,成為正式的普通話詞語。「埋單」的情況有所不同,粵語的「埋」有總結、結算的意思,「埋數」、「埋單」之中的「埋」就是這個意思,但一般北方人都不理解,因此當他們引進這些詞語的時候,以為「埋」是「買」的誤用,結帳付錢時就像用錢把帳單買下來,於是就改用「買單」來代替「埋單」了。
至於「巴士」和「的士」,本來都是香港的音譯外來詞,早年被普通話拒於門外,後來被普通話吸收後,兩者的命運卻不太相同。「巴士」雖然被普通話接納,但使用並不普遍,人們還是喜歡用「公共汽車」,反而是指大型旅遊巴士的「大巴」比較常用。至於「的士」則廣受青睞,以至凡可受僱於私人的小型交通工具都可以叫「的」,出現了所謂「麵的」(麵包計程車,已被取締)、「殘的」(殘疾人用的車)等詞,而的士司機則稱為「的哥」、「的嫂」,並在此基礎上把叫計程車從「打車」改成「打的」,成為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詞語。
香港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
中文及雙語學系系主任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