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黨爭熾烈 基建計劃縮水

被美國總統拜登形容為「世紀難逢」的投資、目的在跟中國爭一日之長短的基建方案,阻滯重重。由於民主、共和兩黨無法就計劃的總開支達成共識,白宮提出將計劃的規模,由原來的2.25萬億美元,大幅削減至1.7萬億美元,但跟共和黨主張的5,680億美元仍有極大距離,該黨不諱言,朝野對計劃規模、範疇、支付方式等仍有分歧,預料計劃在國會順利通關仍有阻力。

從共和黨人的角度出發,拜登的「讓步」的確缺乏誠意,不僅銀碼上脫不了「開天索價」之嫌,拜登選擇在兩黨有共識的公路、鐵路以及寬頻網絡建設等項目上「開刀」,反而在推動綠色經濟等共和黨有所保留的範疇,卻是寸步不讓,叫在野黨如何收貨。

民主黨內 意見分歧

然而拜登也是無奈。儘管民主黨全面掌控國會,但在參議院僅佔一半席位,即使全黨投票取向一致,也得加上身兼參議院議長的賀錦麗的關鍵一票,才可達成簡單多數。事實是,拜登要穩住民主黨內左翼勢力的支持,只能對計劃進行旁枝末節的小修小補,但這番「表演」根本瞞不過共和黨人,更遑論爭取該黨10多名議員轉軚,以三分之二多數贊成通過。

那麼運用所謂「預算調解程序」,即在重大法案中只須簡單過半贊成的「秘密武器」又如何?一來相關程序同一財政年度只能動用一次,必須慎之又慎;二來拜登如真的霸王硬上弓,所謂「共識政治」可以休矣。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即使動用預算調解程序,又能否確保黨內沒有人「反水」?舉個例子,來自西維珍尼亞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曼希就明言,不會接受一個沒有共和黨人支持的方案(西維州是傳統深紅州份,煤礦產基業勢力龐大)。

拜登基建計劃的一波三折,充分凸顯美國制度的一大短板。在國際層面上,華府尚可以展現一定的「強勢」,今天制裁這國,明天拉攏那國,但到了需要「全國一盤棋」的內部問題,兩黨惡鬥以至州權與聯邦權互相扯皮等問題,即暴露無遺。美國要在基建方面追趕中國,面對的問題豈止「阮囊羞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