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視為阻擋庫姆塔格沙漠風沙的最後一道屏障,有「綠色長城」之稱的甘肅酒泉敦煌市國營陽關林場,近日被揭發遭到「剃光頭」式砍伐,用來種植葡萄。林場管理者和相關部門官員強調砍伐行為合法。惟專家指出,防護林已被人為撕開一道寬約5公里的缺口,這道屏障一旦徹底失守,河西走廊恐面臨生態災難。市政府昨宣布成立工作組展開調查。
庫姆塔格沙漠雖然只是中國第六大沙漠,但流動性排名第一,每年以約4米的速度向東南擴展,直逼敦煌市。為阻擋風沙,陽關林場始建於1963年,經數代人努力,才在原來的不毛之地上造林2.57萬畝,栽植各類樹木400多萬株。惟內媒記者發現,從2000年起,外地承包戶蜂擁進入林場,大面積租賃林地建設葡萄園,截至目前,防護林面積急降至不足5,000畝,葡萄園面積卻多達1.3萬畝。
敦煌市自然資源局強調,被砍伐的都是已枯死的殘次林木,不存在破壞防護林種植葡萄的情況。惟記者發現,號稱「風大吹不倒、沙大摧不垮」的防護林,幾乎全毀於刀斧之下,部分留下的樹樁幹徑達30厘米,枝椏和上梢都色澤新鮮,絕大多數都曾是存活良好、長勢健壯的樹。
知情人士更透露,不少葡萄種植者,為防止防護林與葡萄爭奪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不惜對生態林木採取「剝掉樹皮、放火炙烤」的方式,製造枯死假象,再趁機砍伐。
國家林草局明令禁止把國家級公益林改造為商品林,記者發現,陽關林場亦屬公益林之一,辦公樓早年曾掛上「國家重點公益林」的標識牌,目前卻被除下。有林場職工坦言,標識牌被毀是有人刻意讓人忘記這裏是公益林。
專家指,種植葡萄的耗水量是生態林木的4至12倍,大面積種植會過度消耗水資源,不但起不到防沙作用,還會導致生態功能衰退,加上每年需兩次翻土及除草,加劇林地土壤風蝕。專家批評,生態工程一旦遭破壞,短時間內很難恢復,且恢復代價遠高於破壞生態所取得的收益,犧牲生態換取一時經濟發展是短視行為。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