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自由派大法官金斯柏格以八十七歲的高齡去世,再次凸顯美國兩黨政治惡鬥的劣質性。美國總統特朗普表示,屬意一位女性繼任,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表明,將盡量安排在十一月大選前進行投票。特氏甚至倒打一耙,批評民主黨對手拜登不肯公開屬意人選,是不想流失左翼支持者的選票,乘機大搞分化。
特朗普委任大法官之所以激起千重浪,主因是一六年保守派大法官斯卡利亞辭世,麥康奈爾堅持應待到當年大選之後,由新任總統委任,拒絕舉行提名聽證會。儘管麥氏解釋,總統在選舉年不提名大法官的「原則」,僅限於總統和參議院由不同黨派掌握,但這完全無助化解外界對共和黨「搬龍門」的批評。
事實上,共和黨內部並非鐵板一塊,緬因州參議員柯林斯和科羅拉多州參議員加德納已表明立場,認為大法官人選應由十一月當選總統的人來決定。再加上亞利桑那州參議員席位補選在即,共和黨的議席優勢可能縮窄,共和黨能否強渡關山,存在變數。
對於民主黨人而言,保守派優勢持續擴大,意味着婦女墮胎權以至奧巴馬醫保等有可能被廢除,不由得他們不緊張。問題是,說到「搬龍門」,拜登跟麥康奈爾可是「難兄難弟」。拜登一六年以副總統身份捍衞奧巴馬委任大法官的憲法權力,強調無論大法官人選最終能否獲參議院確認,都應該舉行投票。
共和黨德州參議員克魯茲撰文指,總統在選舉年任命大法官的例子並不罕見,甚至有總統在大選落敗,但其屬意人選仍順利過關。克魯茲的文章正好點出當今美國的政治現實:政客們眼中只有黨私利,根本不會考慮人選本身是否適任。以金斯柏格為例,她當年以九十六票的壓倒性支持通過提名,而特朗普提名的卡瓦諾卻鬧出滿城風雨,兩黨惡鬥刀刀見血,於此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修憲須經參眾兩院三分之二多數,以及四分之三州的批准,但最高法院針對憲法解釋權的案件,只需五名終身大法官同意,大法官的權力是否過大,值得人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