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海軍實現雙航母服役前夕,印度海軍的第一艘戰略核潛艇殲敵者號,搶先於本月完成了首航。新德里形容這是一件改變印太地區力量平衡的里程碑事件,印度從此擁有了自水下發動第二波核打擊的能力,並成為目前全球第四個擁有海陸空三位一體核威懾力量的國家。一些英美媒體聞訊難掩雀躍,因為新德里的核力量,自然是劍指中國。
殲敵者號經過廿天潛航後於本月中返回基地,受到英雄式歡迎。印度總理莫迪發賀電稱,這項成就將載入印度史冊。有美媒在報道事件時,所用的標題便是:「為甚麼印度的殲敵者號核潛艇會成為中國的大麻煩」,並指出殲敵者號令「全球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家,擁有了第二次核打擊的強有力武器」。
必須指出,印度要建構有效的水下核打擊能力,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首先,殲敵者號配備的十二枚K-15潛射導彈,射程不到一千公里,即只能勉強覆蓋巴基斯坦南部;其次,印度至少需要三艘同類核潛艇,才能維持基本的水下核力量。相比之下,中國已擁有至少六艘,而且數量和質量仍在上升。
但是,印度目前正在測試的K-4潛射彈道導彈,射程達約三千四百公里。假如殲敵者號將來配備了這種射程以上的導彈,便能從孟加拉灣甚至是某個太平洋水域攻擊北京。更重要的是,印度終於掌握了威懾中國的最佳核打擊手段。以前印度對華核威懾主要建基於陸基彈道導彈,但導彈進入中國境內,會先經過遼闊地區,有利攔截;相反,中國的陸基導彈一旦進入印度,便幾乎已抵達新德里。
因此從海上攻擊中國,將是印度核戰略的首選,西方軍事強國肯定也已注意到這點。基於歷史因素,印度一向比中國更易獲取西方先進軍事技術。若它在導彈射程、潛艇隱匿等領域獲得技術外援,則對華的威脅就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
所幸中印都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戰略政策,兩國之間既不首先動用,就無從二次打擊。若印度執意與中國展開核競賽,則必將消耗其有限國力,同時面臨來自中國陸基的飽和打擊。中印作為亞洲文明古國,以和為貴是上策。相信印度在核武升級問題上,將繼續保持點到即止的理性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