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虛假訊息氾濫,新加坡和泰國兩個東南亞國家,近期不約而同推出官方反制措施。其中新加坡的《假新聞法》上月生效,以法律手段阻嚇網上假訊息散播;泰國則將成立打擊假訊息中心,試圖對網絡訊息作快速反應。
根據新加坡的新法規,如果政府執法部門認定社交媒體網站上的某篇貼文是假訊息,可要求網站在貼文旁放置警示,或是直接刪貼。在嚴重情況下,違法發放假訊息,導致新加坡利益受損的組織,可面對最高十年監禁及百萬新加坡元罰款;個人則面對最高五年監禁及十萬新元罰款。相對於新加坡的立法規管,泰國則決定於未來兩個月內成立打擊假訊息中心,通過行政手段,全天候監管社交網站和媒體傳播的各種消息。中心將採用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來鎖定假訊息並作出官方回應。當局在必要時亦會動用現有的網絡安全法和電腦犯罪法處理嚴重個案。
無論是司法手段還是行政手段,政府加緊對互聯網訊息的監管,都會引發對公民權力和自由的關注。在新加坡,人權組織和獨立媒體機構認為,政府推出新法是要製造寒蟬效應,並試圖在大選前夕壓制異見聲音。在泰國,政府監控互聯網的動機亦受到質疑。新加坡政府堅稱,假消息埋下社會分裂的種子,並破壞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有必要採取措施遏止。泰國總理帕拉育亦指,網絡假消息過去數年嚴重影響國家的社會、經濟與安全,因此會全力支持中心運作。
事實上,東南亞國家普遍受到網上假新聞困擾。印尼今年五月舉行總統大選後,網上謠言引發街頭暴力衝突,造成至少十四人死上百人傷。該國獨立媒體監察組織指,這是歷來的印尼大選中,首次因網上假消息引發流血事件。菲律賓也出現同樣情況,監察組織指,尤其是在競選期間,政治領袖亦常發布不實訊息。
在政府矢言打擊假新聞的同時,一些東南亞民間組織亦加入監督行列,試圖建立獨立於政府的第三方力量,尤其是針對政府訊息的真實性。由此可見,網上訊息散播速度快,不僅難證真偽,而且誰是誰非,在政府、反對派、媒體之間亦有不同的闡釋,民眾如何辨別仍是個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