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下稱「綠會」)近日宣布,以往常見的中華穿山甲,在大陸地區已呈「功能性滅絕」,即已不能滿足生態系統中承擔的重要功能,數量也難以恢復舊觀,甚至難以在自然狀態下維持繁衍。專家更指,中華穿山甲比大熊貓更難飼養,無法通過人工繁殖方式令其繁衍下去。
綠會透露,近三年在廣東、廣西、江西等中華穿山甲傳統分布區域的實地調研,僅有效記錄並查證十一隻,而且長期未能監測到野外種群出現。目前,除了台灣有一萬五千至兩萬隻,大陸地區均未見、或僅見零星的中華穿山甲個體存在,因此可以判定這種動物在大陸已極度稀少。
專家指出,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二○○四年,中華穿山甲由常見變成極度瀕危物種。綠會在穿山甲主要棲息地,走訪了大量曾在當地從事捕獵工作的人,他們均表示已經有十至十五年沒有在野外見過。
大陸的國家林業局在上世紀末進行的普查結果顯示,大陸穿山甲數量約有六萬隻。到二○○八年,中華穿山甲的數量約有二萬五千至大約五萬隻;另據《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在去年發布的數據,該品種穿山甲於過去二十年數量大減九成。
綠會發布的報告稱,穿山甲繁殖緩慢,每年的四、五月交配,孕期為五至七個月,而且一胎一隻,因此在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後,單憑自然繁殖很難恢復,且極易因人類活動干擾等導致徹底滅絕。專家更指,當前人類對中華穿山甲的研究十分有限,目前還沒有成功進行人工繁殖,而且成本甚高,「養穿山甲可能比養大熊貓更麻煩、也更貴」。
目前,全球有超過五十個國家及地區將穿山甲列為瀕危物種,中華穿山甲及馬來穿山甲在二○一四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入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瀕危名單。
本報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