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說:佛教神鳥像西夏王陵出土

西夏王朝(公元1038至1227年)崇尚佛教,其陵墓、建築帶有宗教特色。考古學家於一九七七年開始挖掘西夏王陵,該王陵被稱為「中國二十世紀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考古學家近年於其九座王陵中的第三座陵墓,發現「元昊墳」,並首次挖出有佛教特色的建築裝飾物「妙音鳥」,距今九百多年。

據《舊唐書》記載,唐元和六年,曾有中亞國家向大唐進貢妙音鳥。史學家推測,當時有可能是真鳥。該種鳥的圖像,出現在唐代以後的佛教壁畫或建築上。

另據《阿彌陀佛經》記載,妙音鳥的梵語為Kalavinka(迦陵頻伽),是佛教中的一種半人半鳥的神鳥。相傳妙音鳥有七彩羽毛,牠的歌聲能穿越三界,感動萬物,普度眾生脫離苦海煩惱,得到安寧,常被用於宣揚佛法,導人向善。妙音鳥在西夏時期被大量運用於陵園建築上,反映統治者崇佛及社會信奉佛教。考古學家推測,妙音鳥作為王陵門闕上建築構件,其寓意如同中原王宮建築上的龍一樣,彰顯陵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其目的是昭告世人,安葬在這裏的君王是大夏國的佛。

兩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