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俄指控或甩身 妨礙司法難脫嫌

美國司法部長巴爾日前公開經過編輯、長達四百多頁的米勒通俄調查報告,儘管「總統及其競選團隊並未勾結俄羅斯」的部分仍然成立,特朗普得以繼續大大聲宣稱自己遭「迫害」,但隨着報告更多細節公諸於眾,特氏妨礙司法公正的嫌疑不僅沒有洗清,反而將繼續成為民主黨攻擊的重磅炸彈,而下一個戰場很可能是國會聆訊。

對於米勒調查是否判定特氏妨礙司法公正,總統和反對派陣營各自表述,特朗普和司法部長巴爾、副部長羅森斯坦聚焦於「沒有證據顯示有人犯罪」,潛台詞是如果米勒的報告「夠料」,一早已提出檢控;反對派則將焦點放在「不夠證據」不代表無辜。事實上,米勒報告有兩個表述特別值得注意,一是說在經過詳細調查後,如發現總統真的沒有妨礙司法公正,自會明明白白地寫出來;二是強調國會可根據包括妨礙司法公正的罪名,對總統濫用職權採取措施,這符合國家憲法的制衡制度,也符合任何人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原則,變相對國會繼續窮追猛打開了綠燈。

最要命的是,米勒在報告中就十件事情探討特朗普是否干犯相關罪行,其中包括特氏曾兩度致電時任白宮法律顧問麥加恩,指示他致電時任署理司法部長羅森斯坦,以「有利益衝突」為由將米勒撤職,最終麥氏頂住壓力沒有照辦。報告得出結論,由於手下官員拒絕聽令,特氏大部分干預調查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

醜聞發酵 不利連任

如今最大的爭拗點在於,干預司法的「意圖」為何。特朗普及其支持者辯解,正因為總統不甘被「獵巫」,故欲停止調查,最終通俄指控不成立,亦證明特氏有「先見之明」。反對派則指出,特氏很可能是擔心自己及家族成員其他不法事情曝光,以致慌不擇路;調查亦披露,當特氏知悉米勒被委任為獨立檢察官時氣急敗壞,爆粗表示自己將會「完蛋」,顯見特氏想踢走米勒,動機並不單純。

不管特氏最終會否因妨礙司法公正被起訴,但相關醜聞持續停留在公眾視野,肯定對其爭取連任大大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