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領袖日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峰會,商討是否批准英國延長脫歐限期,最後一致同意將死線由四月十一日延至十月三十一日,這也是歐盟第二度放寬英國脫歐的限期。
事實上,就連一向對英國脫歐限期持強硬立場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表示,各國領袖已找出最可行的讓步方法,把限期設在十月底不僅能維持歐盟的團結和良好運作,亦能給予英國更多時間達成朝野共識;而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的任期將於十一月一日屆滿,亦是一個理想的時間點。然而,馬克龍沒有說的是,將英國脫歐期限延至十月底,意味着該國幾乎肯定要參加五月舉行的歐洲議會選舉,屆時除了將引起混亂,亦勢必激怒英國國內強硬脫歐派。
歐盟之所以吞下這苦果,乃形格勢禁,不得不然。眾所周知,無協議脫歐將對英國造成巨大經濟損失,但歐盟方面的情況也不會好到哪裏。據英國《衞報》估計,硬脫歐將令英國在二○二○年前損失一千二百五十億英鎊,而歐盟與英國在貿易關稅及跨境貨物貿易方面的直接損失估計達五百億歐元,連同參與的企業在職位流失等方面的影響,二十七個成員國合共將損失一千一百二十億歐元。
特別是作為歐盟火車頭的德國,經濟增幅已呈放緩迹象,據估計,硬脫歐將令該國流失達十萬個職位,福士、寶馬等大型汽車廠牌將首當其衝。而硬脫歐對法國的衝擊亦不容小覷,估計五萬個職位將受影響,這對被「黃背心」運動搞得焦頭爛額的馬克龍來說,絕對是不能承受之重。
不過歐盟方面有一條底線始終沒有改變,那就是具體脫歐方案不容再進行談判。英國首相文翠珊面對主張留歐與硬脫歐的兩股對立勢力的撕扯,如何尋求共識?如果說英國對歐盟採取「拖字訣」,文翠珊面對國內壓力何嘗不是如此。她現在的立場很清楚:要她走人可以,但前提是各黨派必須「兩害相權取其輕」,接受一個不盡如己意的脫歐方案。文翠珊以「賴着不走」作為「要挾」,走到如此卑躬屈膝、「不顧身世」的地步,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哀,亦是民主制度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