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倡利比亞模式 北韓見過鬼怕黑

隨着「特金會」日漸逼近,華府不斷在北韓棄核問題方面提高價碼。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受訪時表示,朝核問題可依循利比亞的模式解決。問題是,利比亞前領袖卡達菲的悲慘結局在前,平壤政府還會重蹈覆轍嗎?

二○○三年時,卡達菲迫於國際壓力,加上美國入侵伊拉克帶來的安全威脅,宣布自動放棄核計劃,惟好景不常,卡達菲幾年後遭華府撐腰的叛軍推翻,本人更死於非命。此事令金氏政權深感戒懼,北韓副外長金桂冠曾於二○一一年向美方表明,北韓不會成為下一個利比亞。更何況,據報北韓已擁有多達六十枚核彈,比當年利比亞核計劃超前了許多,要平壤政府效法當年利比亞,在沒有安全保證的情況下棄核,無異於緣木求魚。

「先棄核、後補償」」還是「先安全保證、後棄核」,這是華府與平壤(背後是北京)的博弈焦點。北京拋出「雙軌並行」方案,即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與建立和平機制同步進行,可說是中間落墨。大家從中可以看到,北京的終極目標是平壤實現棄核,這其實不難理解。一旦承認北韓的擁核地位,周邊的南韓和日本便有藉口跟進,被一眾核武國家所包圍,絕非北京所樂見。

金正恩嚮往印度模式

相對華府希望重複「利比亞模式」,以及北京提出「雙軌並行」倡議,金正恩一心嚮往的,卻恐怕是「印度模式」。一九九八年,印度進行核試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實施嚴厲的經濟、技術制裁,其後新德里頂住壓力,進一步掌握氫彈、中長程導彈等技術,華府最終接受現實,承認印度的「核俱樂部」資格。儘管金正恩近日對外釋出善意,甚至邀請外國專家見證關閉核試場,但他從未鬆口承諾棄核,反而強調北韓不會率先發動核襲,並且確保相關技術不會外流,儼然對外宣布正常擁核國家的地位。

當然,華府從來都是雙重標準,「盟邦」擁核可以「放水」,「敵國」擁核則必欲去之而後快。如何一方面解除美國制裁,另一方面爭取華府默認「核地位」,保持最低程度核威懾力量,相信是對金正恩政治智慧的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