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紀念建築擬申請世界遺產

為紀念中山陵建陵八十周年,南京前日舉行中山紀念建築研討會,與會專家倡議將全國各地,包括港澳台的所有中山紀念建築整合,一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目前全世界紀念孫中山的建築多達數百處,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中山路、中山橋等,遍布海外內每個角落,當中尤以南京中山陵的規模最大。

前日在南京召開的「中山紀念建築與中國近現代建築文化遺產」學術論壇上,與會專家均指出,很多地方的中山紀念建築都相當優秀,這些建築不僅真實反映了中國近現代建築的風貌,亦已成為海內外華人文化歸屬的象徵。專家發出《南京宣言》,倡議將全國,包括港澳台的所有中山紀念建築整合,一併申遺。

內地仍存紀念堂逾40個

據悉,目前全世界紀念孫中山的建築多達數百處,內地中山紀念堂最多時曾有三百多個,現時仍存四十多個,另有五十多處中山公園。除南京中山陵、廣州中山紀念堂、上海孫中山故居外,在境外還有台北國父紀念館、香港中山史蹟徑、溫哥華華埠中山公園、新加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等。此外,以中山命名的道路,民國時有多達四百多條,目前仍有二百多條。

南京中山陵管理局副局長余金保表示,該局去年已計劃以中山陵為核心,連同附近的其他民國建築,一併申報世界遺產,材料已經遞交給國家文物局。

「中山陵單獨申報,不如聯合其他地方的中山紀念建築集體申遺,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中國古建築學家羅哲文認為,每年每個國家只能申報一個世界遺產項目,如果全國中山紀念建築合而為一申遺,成功的機會較大,而且全國各地中山紀念建築的類型亦不一,能夠體現出多元化。與會專家又建議,由中山陵所在的南京市牽頭,集全國之力促成事件。

香港特區政府發言人表示,在收到有關建議後,會交由有關部門考慮。中西區區議會副主席陳捷貴表示,孫中山曾在港就讀中學及大學,香港在辛亥革命中起了關鍵作用,香港應該參與有關申遺行動。

盼兩岸跳出政治因素

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岳指出,孫中山是兩岸共同尊敬的政治家、思想家,若能夠跳脫政治因素,單純就文化藝術角度,應樂觀其成,但兩岸整合中山紀念建築申遺是否可行,仍需視申報是否能跨地域「打包」申請,畢竟兩岸的關係並不像香港與大陸的關係。

本報綜合報道

直擊人類豬流感最新疫情
詳情瀏覽on.cc《奪命流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