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兩位退役球星葉天發及蔣世豪相繼墮樓離世,球圈一片哀傷情緒,而香港球員退役後的生活保障問題,亦引起廣泛關注及討論,事實上在香港踢波入息一般,一年人工也及不上外國球星一星期薪金,退役後更是前路茫茫,在近乎零保障的大環境底下,本地足球員在退役後想避免悲劇發生,可以點做?
在香港,職業足球員收入絕不如一般人想像般高,即使是星級港腳,月入數萬者只屬少數,更多球員每月只拿與一般打工仔相若的報酬。但運動員生涯短暫,一般而言踢到三十四、五歲就要面對掛靴的問題,而之後便要面對生計的問題。
球員退役後所面對的生活壓力比普通人大,足總主席梁孔德承認,香港職業足球數十年來,球員退役後一直都是靠自己,他說:「當球星退役後轉行,不可能再享有每月數萬元的高收入,要他們與普通人一起過那月入萬零蚊的生活,的確很不容易適應,這亦是足球員這行業的特點。」
梁氏指出,其實足總近年一直有協助球員進修,例如東亞運動會之前便曾經協助一班球員修讀英語課程,進修英文,而足總亦定期開辦教練班,為球員提供出路。至於足總現有的福利基金只有約四十萬元,而且只為球員提供受傷醫療津貼,並無提供生活補助。
許多球員在退役後由於理財不善,或生意失敗,以至散盡積蓄,生活艱難。梁孔德坦言對於球員個人理財狀況,足總是愛莫能助:「我經常鼓勵球員在當打時期努力儲蓄,空餘時間進修,為自己掛靴鋪定後路,然而足總不可能在這方面訂立太多規條及制度,球員的自發才最重要。」
球員才是足球的主角,足總最近通過改革本地足運的「鳳凰計劃」,對於球員退役後的保障問題,在第廿九項建議中提到:「同意制訂最低薪酬,並作定期檢討。」、「成立職業足球員工會,其功能為照顧現任及前任球員的福利和培訓。」將來設定最低薪酬及成立球員組織之後,球星退役之後可望過到比較有尊嚴的生活。
撰文:黃兆崑、陳卓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