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悲歌歌一曲 勞工何日有尊嚴

今天是五一勞動節,全球各地勞動者都以不同的方式紀念這個國際性的勞工節日。在本港,勞動節例牌成為打工仔的申訴日和遊行日,多個勞工組織發起示威,抗議港府漠視打工仔權益。

勞動節是工人運動的產物,一八八六年五月一日,美國芝加哥工人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發起大罷工,經過艱苦鬥爭,終於獲得了勝利。芝加哥工人運動得到世界各國工人的積極響應,從此,每逢這一天,各地工人都要集會、遊行以示紀念,在不少地方,這一天成為公眾假期。

雖然本港已將勞動節列入公眾假日,但許多打工仔卻開心不起來,因為他們的待遇長期得不到改善,總是入不敷支,捉襟見肘,難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回歸十四年,本港經濟整體增長約五成,基層打工仔卻未能享受經濟增長的好處,約三成打工仔收入甚至不增反減,他們付出的勞力與收入回報根本不成比例。尤其是港元持續貶值,通脹不斷上升,衣食住行樣樣加價,基層打工仔之困苦無奈,不言而喻。

窮人愈來愈多、愈來愈窮,然而,富人亦愈來愈多、愈來愈富,兩者形成鮮明對比。本港不僅貧富懸殊程度冠絕全球發達經濟體,官富民窮的矛盾亦日益突出,回歸之初,港府庫房外匯加財政儲備不過六千億元,現在激增至二萬多億元,被人形容「肥得穿不到襪」。反觀窮人數量則由回歸初期的一百萬人增加至現在的一百二十多萬人,絕對貧困戶增加一倍,達到十九萬多戶。

尤其不堪的是,在職貧窮問題不斷惡化,不少家庭月入僅數千元,還不如綜援金額。勞動的價值無法體現,勞動者得不到尊重,自食其力往往變成自討苦吃,港府處事不公,等於鼓勵不勞而獲,踐踏香港精神,為社會作出極壞的示範。

歸根究柢,仇商、仇富情緒不斷蔓延,根源在港府。本來,政府可以透過教育、醫療、福利、扶貧等各種財政手段進行社會財富再分配,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問題是港府刻薄成性,甘當守財奴,加上施政無能,經常惹來官商勾結的質疑。更有甚者,港府還帶頭做無良僱主,例如公務員待遇遠遠高於市場水平,政府外判工人的薪酬卻低得可憐,在這種情況下,打工仔怎麼能沒有怨氣呢?深層次矛盾怎麼能不激化呢?

香港號稱國際都會,惟打工仔的基本權益遲遲得不到法律保障,不僅遠遠落後歐美地區,甚至比內地還要差。儘管港府早前已通過最低工資立法,今日開始落實,卻又因為立法程序粗疏,沒有規定飯鐘及休息日是否計薪,引發勞資爭拗,打工仔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我哋呢班打工仔,一生一世為錢幣做奴隸,嗰種辛苦折墮講出嚇鬼,咪話冇乜所謂」。歌神許冠傑這首勞工悲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唱響,一直唱到今日,讓人唏噓不已。甚麼時候本港基層打工仔才能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