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得利益不打破 海外醫生難引入

西諺有云:不要指望火雞會投票支持聖誕節,就香港現實而言,則是不要指望醫委會投票支持引入海外醫生。港府推動海外醫生有限度註冊制度多年而效果不彰,癥結在於不敢觸動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如今港府又委託醫委會研究有關問題,簡直是緣木求魚。

食衞局局長陳肇始昨日提到,其實很多海外醫生有意回港執業,她本人及其他港府官員過去曾在英國舉辦簡介會,出席的醫生都很踴躍,故此要求醫委會研究如何提升「有限度註冊海外醫生」機制的誘因,包括討論海外醫生正式在香港執業前是否要先實習。

說海外醫生有意來港執業,這沒有錯。香港醫生社會地位高,收入更高,普通醫科畢業生甫出校門月薪已高達六萬多元,比一般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月薪一萬四千元高出數倍,而私人執業醫生更是所謂「月球族」,對海外人才吸引力之大不言而喻。問題是,港府將吸引海外醫生的這個「波」交給醫委會,不啻給有關計劃潑了一瓢冷水。

事實上,醫委會早被視為阻撓引入外援的最大阻力。年前港府推動醫委會改革,增加醫委會中非業界代表的比例,由於業界大力反對,這個主流民意樂觀其成的改革方案最終被一名醫界立法會代表以拉布方式拖垮。業界反對醫委會改革的其中一個理由,是指方案為引入海外醫生甚至是內地醫生鋪路,拉低醫療質素,影響病人利益,說得冠冕堂皇,其實誰都知道,醫界是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損。在這種情況下,港府引入外援政策推行多年,總共才吸引到四十名海外醫生,而至今留下來的僅約十位,有關計劃形同虛設。

改革,就是打破既得利益結構,重新分配資源。引入海外醫生就是一場改革,惹來本地醫界杯葛,這不難理解,無法理解的是,港府不是以香港整體利益為依歸,迎難而上,而是向業界的壓力跪低,一味遷就,最終是一事無成,釀成公院人手荒惡化,「十個茶煲七個蓋」之下,前線醫護疲於奔命固然怨聲載道,最終受害的是基層市民。

君不見,公立醫院急症室常年人滿為患,入住率超過百分之一百已成常態,每逢流感高峰期,問題雪上加霜,萬一再爆發沙士那樣的疫情,後果不堪想像。專科門診則是另一個重災區,八大專科去年預約新症達八十萬個,病人輪候時間平均長達三年。有病人骨刺惡化,需排三年才見醫生,換關節隨時要排十年,這是難以忍受之折磨;亦有白內障病人,手術排期兩年半,隨時變盲了也見不到醫生。須知看診求醫者以長者為多,本已風燭殘年,有多少人能捱過漫長輪候期呢?又有多少人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呢?

港府管治無能,公院人手不足,已不知製造了多少人間悲劇,但當局依然慢條斯理假手醫委會研究吸引海外醫生方案,說到底就是拖字訣,見死不救,最終目的是推卸公共醫療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