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法學家這樣捍衞國家利益

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著名法學家、九十二歲的史久鏞獲頒「外交領域國家利益的忠實捍衞者」獎章。史久鏞獲此殊榮,一是他在香港回歸、中英談判問題上作出貢獻,一是他在中國加入世貿問題上作出貢獻。

中英談判時,史久鏞是中國代表團的法律顧問,參與談判全過程。據介紹,那段時間,他不僅要在一些法律難題上和英方代表通宵達旦談判,而且要做一些相關部門消除誤解的協調工作,他的觀點曾被一些人罵為「賣國」。

談判初期,英方強調其對香港島、九龍、新界的法理統治,是根據當年與清政府簽訂的「三個條約」,但中方從不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中方認為,香港是英國非法軍事佔領的,中國對香港歷來擁有主權。因此在磋商時,中方不同意英方用「放棄」香港的表述,經過幾個月的磋商,英方用了中方主張的「交還」的表述方式。

史久鏞說,交還意味着香港是英國非法軍事佔領的,現在要還回來,意味着香港從來不屬於英國。他稱,這之前,傳統的國際法領域沒有不平等條約概念,如何對待不平等條約及闡明其無效性和非法性,更沒有先例可循,但香港回歸成為具創造性和歷史性的經典案例。

回歸前,香港乘英國是關貿總協定創始會員國的「順風車」進入關貿總協定。對此,史久鏞力主香港應先以單獨關稅區身份留在總協定內。有人反對,認為應等待中國「復關」、「入世」後,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一起進入。為此,史久鏞隻身前往日內瓦WTO總部搞調研,寫出萬字報告,力陳香港回歸前保留身份的好處,獲北京最高決策層批准。

事後,史久鏞說:如果香港不是先留在總協定內,經濟發展必受影響,和中國一起「入世」,香港的特殊身份很可能會被人當籌碼,談判會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