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漫談改革開放四十年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較早前中央決定表彰了一百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者,名單上有幾名為港人熟悉的人士。筆者作為七十後出生的後輩,雖沒有前輩們的偉大貢獻,但也見證國家近年的改革開放,或多或少都有些感受,想借此機會跟大家分享一下。

創科發展 深圳領先

筆者所服務的區議會選區是在天水圍北邊,對出就是后海灣,而后海灣的對岸就是蛇口,也就是四十年前改革開放的起點。今天蛇口已經是高樓林立,乘坐巴士過深圳灣大橋,經過一地兩檢的深圳灣口岸,會看見多座新型建築,這是大企業的總部區。深圳灣口岸對出的地底就是一條高速公路,出隧道便是蛇口另一面的深港前海自貿區,沿江而上可以到深圳機場、虎門和廣州。

深圳的公共巴士上不論老少,和香港很多人一樣,都拿着手機邊看邊按,不同的是深圳的公共交通絕大部分都是純電動車,感覺比較像坐新界西的輕鐵,路邊空氣也比較好,道路大多數都相當平順;到后海地鐵站,可以乘車到福田高鐵站一帶的市中心區,而福田高鐵站與一個大型地下商場相連,裏面大江南北、中西美食包羅萬有。蛇口去年底更建成了「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中心三樓設有改革開放蛇口博物館,展示了這個改革開放起點的歷史。如果大家看完展覽還有時間,可以再乘車到深圳市民中心的深圳博物館,一登旁邊的蓮花山,了解更多改革開放對深圳以至國家的改變。

這種種現況景象,令人很難想像三十多年來深圳以至全中國的改變。不知道跟我這個年紀相若的朋友,還記不記得當年跟家人返內地的情況?雖然我的印象也很模糊,但記得當年北上坐的是「綠皮車」,車內環境和衞生並不好。在廣州,吃的「白米」又黃又粗,而且帶有一種倉庫味。香港親朋戚友回鄉時還會帶一些舊衣服或電器回去。在深圳,汽車一出羅湖,就因為走的是不平坦黃泥路而非常顛簸;到了大約九十年代,道路平順多了,但路上卻有很多的收費站。當時不少內地親友家中都有「彩電」,而且還有一些來自台灣的「山寨紅白機」。但到今天,深圳創新科技產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產業,手機有華為、打機有騰訊、無人機有大疆;高鐵可以到達全國大部分的主要城市,車廂清潔明亮又衞生。

摸石過河 成就今天

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改革開放是糾正過去發展上錯誤的方針和束縛,是把握了歷史發展大勢。四十年來,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一百七十一元增加到二萬六千元;貧困人口累計減少七點四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近百分之九十五。在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超過九成的同時,也建成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超過九億人,醫療保險覆蓋超過十三億人。居民預期壽命由一九八一年的不到六十八歲提高到二○一七年的近七十七歲。祖國在這些年走出了自己的發展道路,不論你是任何政治取態,這些數據、這些改變、這些發展成效,都是不能否定的。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是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九十年代起,中國與俄羅斯(蘇聯)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上一場最大的實驗,中國「摸着石頭過河」,成就了今天的中國;俄國則用了西方的「震盪療法」理論,結果不但沒有令俄國經濟提升,更令人民過了多年苦日子。

事實告訴我們,改革開放沒有捷徑。可惜的是香港近年有些政客和媒體,不去了解內地的良好改變,卻一味放大不足;不去了解發展改革,卻一味套用西方理論;遮蓋國家發展的「德」,卻為西方發展的「過」塗脂抹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