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近年有減少,但臭氧水平近年呈上升,環境局昨在立法會環境事務委員會建議撥款五千五百萬元,讓環境保護署添置十五套懸浮粒子、測風及臭氧激光雷達(LiDAR)系統,識別空氣中臭氧與懸浮粒子在珠三角區內的傳送軌迹,從而提高在空氣質素方面的模擬和預測能力。
環保署指,港府採取多項排放管制措施,並與廣東省政府合作削減珠江三角洲地區的空氣污染物排放量,空氣質素監測數據顯示,可吸入懸浮粒子、微細懸浮粒子、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在本地大氣中的濃度,在一三至一七年期間下降兩成六至三成八,但臭氧水平近年呈上升趨勢。
經民聯議員盧偉國則希望政府透過獲取數據,加強與珠三角鄰近地區進行環保合作。環境局副局長謝展寰解釋,新系統可解決現有地面監測站難以監測的空中污染物散布情況,在全港各區布置的激光雷達系統,可以監控臭氧或霧霾的形成過程及是否由鄰近地區傳入,數據將有助本港與鄰近地區商討污染物處理政策。
另外,環保署文件指,傳統監測站只能測量近地面水平的空氣污染物,激光雷達系統能即時測量離地數公里的高空中空氣污染物濃度或立體分布情況。環保署計劃在香港外圍地帶及巿區設五個空氣污染立體監測站。新系統在二一年全面運作後,每年經常開支約七百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