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被遺忘的公營牙科問題

林鄭月娥在競選行政長官時,提出香港民生現時面對着領展加租、港鐵加價及強積金對沖「三座大山」。其實,我認為還有一座山沒有提及,就是基層牙科保障。所謂「牙痛慘過大病」,患上口腔疾病隨時痛不欲生,奈何政府多年來對牙科服務愛理不理。對於部分人來說,牙科開支可能已成為不可踰越的「大山」之一。

規劃失當 基層受苦

在學術排名榜中,香港的牙科學院多年來高踞第一,亦是本港為數不多能登上「全球一哥」寶座的科目。不過,學術始終歸學術,學院能在研究上有多強勁的表現也好,抑或培養出來的牙醫有多優秀也好,若然欠缺當局在公營服務上的合適規劃,市民都不會享受到當中的福利。

事實上,香港的醫療制度一直以公營系統為主體,超過九成五的病人,都在醫管局轄下的醫院或診所接受治療,私營醫療只是輔助角色。然而,牙科保障服務卻恰恰相反,現時全港只有十一間公營牙科診所,主要為公務員提供服務,而一般市民前往求診,只限於緊急診療的程序,例如止痛和拔牙。患者如有進一步的治療需要,就需前往私營牙科診所求診。

令人詫異的是,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其牙科保障制度居然如此落後。當局給予市民的感覺是不夠大方,多年來一直重申公營牙科診所是為公務員及其家屬提供服務,而一般市民能在診所騰出的特定時段中接受緊急服務,已是何其的「大恩大德」,並強調事後需按情況自行前往私營牙科診所繼續治療。說真的,現時前往公營牙科診所的市民,大部分均為基層長者,沒有經濟能力光顧私營牙醫。試想想,雖然現時私營診所的收費不一,但一般口腔治療動輒是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對於已經退休的長者來說,已是一座「非常大的山」。

另外,牙科診所內的制度又相當僵化,完全沒有從以人為本的方向出發。有報道指,有長者因要鑲牙的緣故,需要拔掉五隻牙齒以騰出空間,但礙於診所每次只能為應診者拔掉一隻牙,所以該名長者就必須分開五次前往診所,才能將所有需要移除的牙齒拔掉。如此一來,很大機會造成應診者的二次創傷,增加感染的風險,後果嚴重。

政府懶理 欠缺承擔

更令人費解的是,在現今互聯網發達的世代,該十一間公營牙科診所仍採取派籌的方式,讓有需要的市民在診所門外排隊。故此,有大量的長者在凌晨開始已在門外輪候籌號。反觀普通科門診已設有電話預約服務多年,即使未能懂得使用的長者,亦可找他人代勞,為何政府的牙科診所就沒有此服務呢?總要讓一群基層的公公婆婆,不論何種天氣都在戶外守候派籌,當局真的是有心為難的嗎?

坦白說,一切問題的根源均是來自政府欠缺承擔。根據規劃署的《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原來牙科診所一直以來也沒有納入規劃標準內,意味着政府可以完全不投放資源在基層牙科保障上。順理成章地推敲,現時的政府牙科診所本應只是服務公務員,但抱着「嘉惠遠人」的心態,就「施捨」着一點點的服務予基層市民。事實上,殖民時代已過去多年,如此「不貼民情」甚或「不近人情」的政策為何還能存在?牙科保健理應是醫療的一部分,可說是基本的人權和福利,當局實在沒有藉口可以推卸責任。

有很多時候,牙痛是間歇性的,今天作痛後明天就會好過來,不久後又會重來,但周而復始就會令問題惡化。基層牙科保障也是如此,每過一段時間就會有人提起,而政府稍為回應就置之不理,年復一年也沒有解決,最終必然形成可怕的「大山」,想推開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