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租屋貴、買樓難的絕望真相,再次呈現各方眼前。公屋聯會最新一項調查顯示,以一百分為絕對樓奴指標,「香港樓奴指數」為四十五點五分,而大批市民在租樓、供樓或儲首期開支均高於入息三成。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港人置業上車或已到了有就「收貨」,因為是次調查顯示,年輕人對置業感到悲觀,當中八成的目標是入住公屋。
也許有政界中人會說,港人成為樓奴怨不得人,因為一來是自己選擇以置業夢行先,二來上一輩也是經過一番奮鬥才能置業。但事實擺在眼前,今時不同往日,香港樓市扭曲的情況,例子俯拾皆是,例如被視為中產的專業人士抱怨「上唔到車」,過不到樓宇按揭成數壓力測試,就算是基層市民,政府口口聲聲大力扶助,輪候公屋時間卻愈來愈長。
其實,政府的房屋政策對年輕人有多度身訂造,亦反映有份制訂青年政策或給予意見的政商界人士有多認識及了解年輕人於置業的心聲,因為這是一面鏡子,反映當局在制訂政策時能否對症下藥。比方說,近日有政商界二代出席電台節目時,被年輕人問及八達通最低增值金額是多少時竟然發難,反指對方是在攻擊身份,不切實際。
不要小看該名政商界二代的情緒反應,這反映一批高官及對制訂政策有影響力的人士,似乎仍然停留在年輕人不應斤斤計較、「凡事我為你好」的死胡同,最終結果只會與年輕人愈走愈遠,走入「雙失」的局面,即政策原意隨時失焦,並失去年輕人的信任。
一句到尾,政府要與年輕人「同行」,當務之急是解決他們的「三業」問題,當中又以置業最為重要,各界已就此提出不少切實可行的建議,例如恢復首次置業貸款計劃、租住私樓租金扣稅等,現時球就在政府一方,是否願意下大力氣去重新給予年輕人一個盼望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