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結束三日訪問中國行程,這是曾幾何時雙方關係陷入谷底,隔了七年日本的正式訪問,中國官方媒體因而善頌善禱,對中日關係正常化充滿樂觀期待。
《人民日報》海外版廿八日發表評論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安倍晉三會面,使中日關係重回正軌,但仍需要相向而行,開啟「化競爭為協調」的新時代。至於在對日關係上一向持鷹派立場的《環球時報》,似乎也審時度勢,收斂一下狂熱的反日情緒,一篇題為《中日解放疙瘩,有難度但非不可能》的社評如是說:中日雙方均表達「互為合作夥伴,互不構成威脅」的共識,但中日能否將此構建兩國擴大合作且不可逆轉的趨勢?
國際關係波譎雲詭,還不是利字當頭!美中日是世界三大經濟體,三角關係合縱連橫因時而制宜,有互相依存也有抗衡,但這都是手段,本國利益才是目的。
就在美中兩國關係因為貿易戰而惡化之際,安倍晉三率領一個五百人的經濟訪問團到北京進行破冰之旅,中國給予高規格接待,除了總理李克強與安倍共同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四十周年紀念活動,國家主席習近平更親自設宴款待日本貴賓。
有分析認為,安倍晉三此行,表面上是想藉《條約》締結四十周年之名,促進兩國關係正常化,實際上是想聯手中國,抗衡美國的貿易戰。安倍提出中日關係的新三原則:由協調取代競爭、由威脅走向夥伴關係、攜手向自由貿易體制發展,無疑是經濟合作大於政治和解。
安倍此行成果豐碩,主要在經貿方面。兩國地方政府、金融機構、企業間簽署五十多項協定,包括一份價值三百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
中日關係過去最大的問題就是各自在歷史問題(日本侵略)及釣島主權爭議上打轉,日本曾視中日兩國經濟實力的翻轉為敵對競爭,中國亦把日本國家正常化當成是潛在的威脅。但是,一場美中貿易戰卻為中日找到共同利益的連結,讓雙方可以擱置爭議,由競爭走向協調。日本之前向美國一邊倒,以美日同盟為基石,跟隨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政策,甚至充當圍堵中國的急先鋒。主張「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上台後,不但要求日本分攤駐日美軍的軍費,還以削減美日貿易逆差為由,威脅要對日本打貿易戰,同時還退出經濟圍堵中國的TPP,讓日本國內主張積極改善中日關係的亞洲派抬頭。從現實經濟考量,中日從政治對抗關係轉為經濟夥伴關係,中國是日本最大貿易國,也是第二大投資國,日本前百大企業幾乎都在大陸投資設廠,而美國提高對中國的貨品關稅,也連帶讓日本企業受到重大的衝擊。
日本主動強化中日關係,顯然是為了增加對美談判的政治籌碼,中國也樂於拉攏日本作為抗衡中美貿易戰的棋子。可以這樣說,特朗普是促進中日關係正常化的主要推手。
促使中日關係正常化有三個因素,除了「經濟因素」和「特朗普因素」,還有「北韓因素」。在北韓非核化議題上,日本原追隨美國對北韓採嚴厲制裁,但今年的朝鮮半島形勢發展出人意表,「特金會」宣示非核化,日本幾乎被殺個措手不及;因此安倍警覺到必須與平壤和北京改善關係。
古語有云:「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故君子不與也。」意思是說,以權勢交友的,權勢失去了,交情也隨之斷絕;以利益交友的,利益窮盡了,交情也隨之結束。講話喜歡引經據典的習近平,就曾引用「勢傾則絕,利窮則散」這句古語來訓示幹部。
國際關係又何嘗不是「勢傾則絕,利窮則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