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大家都有自知之明

中共建政初期,尊奉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史太林主義、毛澤東思想,在天安門廣場擺放馬、恩、列、史、毛畫像。這些都是一脈相承的革命理論,沒有甚麼學術性不學術性之分,雖然大家都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經典著作最具「學術性」,為馬克思主義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後來者可持續發展。而毛澤東思想之後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思想,就更加不講「學術性」,只強調對中共制訂路線、方針、政策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這種做法可說是實事求是的,如果硬要從馬克思主義之後各位「革命導師和領袖人物」的著述中找出學術性,那將是吃力不討好的,也是尋覓不到的。不過,當年有些書呆子氣十足的學者專家就為此吃了大苦頭。

一九五七年,史學家雷海宗發表了「馬克思主義停滯論」,認為後來者的東西都沒有「學術性」,不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東西」。他說,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是一本有很高學術價值的書,列寧的《經驗批判論》就不同了、差多了,為甚麼呢?因為做學問是要有學問基礎的。馬克思讀過正規大學,學問基礎原來就好……列寧一直在幹革命活動,原來基礎就不好,只是在被趕到國外後,革命指導不上了,這才讀點書,但是研究也很有限,因此,列寧的學問比恩格斯又差多了。史太林的《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也算不上是甚麼學術著作。

雷海宗的這番高論,讓他在「反右」鬥爭中成了右派,而中共從此之後,無論怎麼宣揚幾代領袖如何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如何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如何「理論自信」、「掌握真理」,卻從不碰馬克思主義有否「學術性」的問題,大家都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