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正能量:不歧而愈

精神病患者總是被負面標籤,為了消除歧見,有病人自助組織推出「精健圖書館」計劃,招募一班精神病康復者成為「真人圖書」,透過與公眾分享自身經歷,在對話中增進雙方的互諒互讓。早前各位「真人圖書」更走上街頭,透過連串小活動,喚起市民對精神健康的重視。

「比起藥物,精神病患者更需要嘅係親友嘅體諒同支持!」Fion是其中一位參與計劃的康復者兼「真人圖書」,患精神分裂近二十年的她對於抗病路上他人的異樣眼光深有體會。她指出,精神病患與其他病症一樣,都需要別人的鼓勵和包容,渴望被社會所接納。「因為呢個病,我經歷過一無所有嘅日子,喺最低谷嘅時候,全靠認識到一班互相扶持嘅同路人,先慢慢建立番自己嘅生活。我希望用自身經歷,令到大家多啲關注同理解情緒問題。」

流動車教授精健教育課

坊間不少人將精神病患者、康復者和各個負面形容詞掛鈎,「精健圖書館」正正要為大眾上一堂精神健康教育課。事實上,大部分精神病患者只屬情緒病,例如抑鬱、焦慮等;輕微的情緒問題或會因壓力、環境所引致,在很多人身上都會存在。

是次流動健康車更特別安排義工為市民進行免費壓力測試,從事程式編寫員的古先生,在壓力測試中發現自己屬中度壓力亦感到意外,他有感香港人生活壓力巨大,每個人都有機會患上情緒病,「見到啲康復者其實都好健談,唔應該因為個病就標籤佢哋。」從事客戶服務的林小姐過去曾和康復者一同做義工,見到有流動車街站亦專誠來支持,坦言希望感染身邊人對康復者多一份接納。

康復者任義工分享經歷

「好多誤會嘅產生係因為彼此無機會接觸,我哋想連接番康復者同社區嘅聯繫。」負責籌募計劃的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服務發展主任楊彥琳表示,今次在不同地方擺流動車街站,透過趣味問答、資訊展板、音樂表演等,讓康復者以自身經歷現身說法,向市民傳遞正確的精神疾病知識,「幫手嘅義工大部分都係康復者,好多市民同佢哋傾完偈都話,睇唔出佢哋曾經患過病!」

為讓更多市民了解康復者在患病時的心路歷程,楊彥琳特意介紹置於流動車上的「體驗復原路」模擬康樂棋遊戲,參加者在開始時會被賦予不同的精神病患身份,按擲骰決定在復原路上的移動步數,讓參加者體驗由健康到患病最後康復的過程,楊彥琳笑言:「開始患病時總會艱苦啲,只要堅持治療,加上身邊人幫助,可能只係好簡單嘅說話,都可能令佢哋重拾對生活嘅希望,個過程正正係先苦後甜。」

文:李紫瑩

圖:關萬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