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求兩年後全國脫貧,各地紛紛加大扶貧力度,其中問責扶貧不力方式,竟然是「罰買香煙或等價安全食品」,如此怪異另類問責方式,折射出內地扶貧領域依然亂象叢生。貴州黔南州貴定縣德新鎮兩名基層工作人員最近因調研「脫貧攻堅」工作不力,被鎮政府「問責處分」,分別被罰購買十至二十條「藍黃香煙」或等價安全食品,上繳扶貧辦公室。輿論紛紛質疑,被問責人購買的香煙和食品,事後仍會被商舖低價回收。當地官員解釋,會以發香煙和食品等方式把群眾召集起來,以此拉近「政府與群眾的關係」。
內地針對一般公職人員的政務處分問責種類,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也就是說,無論是依據相關黨紀還是國法,「罰香煙、罰食品」事實上都沒有合法依據。而且被罰買的香煙食品等同罰沒物品,不僅有可能違法自罰自用,即使直接用於「慰問老百姓」,也有違「罰沒財物不得私用」的國家規定。
用罰款買煙酒食品討好民眾,難道當地政府扶貧資金不足?其實不是,據報道,貴州省日前曾召開閒置扶貧資金整改工作現場會,其中披露今年以來盤活使用閒置資金近四億元人民幣,撥付資金到位整改逾六億元,而早前貴州也曾通報十一宗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典型問題,包括基層官員截留挪用、虛列花名冊貪污等,可見貴州有大量扶貧資金一直未用於扶貧。
近年來,中國的扶貧已從粗放扶貧全面轉向精準扶貧,所謂精準扶貧,就是要把每一分錢花在最急需的地方,而腐敗與造假造成了大量扶貧資金的損失浪費。國家審計署於今年初發布的公告顯示,過去兩年,扶貧領域的問題資金多達七十億元。
扶貧亂象屢禁不止,媒體曝光的案例舉不勝舉,包括「精準扶貧」變成「精準填表」;給貧困戶買新衣、刷牆只為看着好看;對口扶貧點「愈富愈幫」;有人「被貧困」,有人「被脫貧」,扶貧款挪作他用;該扶的沒扶,不該扶的扶了;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扶貧款裝入個人腰包等等。
分析其中原因,一是扶貧走過場,部分官員為了政績,大推各類扶貧項目,導致項目投標管理混亂,不法公司大量投得扶貧工程,通過分判從中獲取暴利。另有扶貧工程未經科學論證便強行推出,結果造成扶貧款大量浪費,獲扶助的貧民繼續貧窮。
而輸血式扶貧使民眾形成慣性,等靠扶貧救濟,為了迎接檢查,有的村製作大型標識牌、宣傳牌,花費數萬元;還有的村子,貧困戶家不好看就給買新的衣服被褥,再花錢把房子內外粉刷一遍,而實際問題並未解決,最終導致扶貧項目變成形象工程。
最可笑的是,部分地方甚至出現爭當貧困戶現象,一些大型國企部門的對口扶貧點,村民已住上別墅,可為了打造「亮點工程」,仍有大把資金支持村建設,而同鄉有的貧困村,至今路還沒修通。有些縣醫院的門診大廳掛着一個牌子,上面醒目的寫着「貧困戶優先,貧困戶看病可以先就醫,後付款」,可是絕大部分的普通百姓卻看不起病。有一些地區,實際貧困發生率遠低於政策規定,只好將部分非貧困戶強拉進貧困戶行列,以致一名非貧困家庭的小學生的作文題目是「長大了,我的理想就是當一個貧困戶」。
內地改革開放四十年,扶貧政策也推行了四十年,國家投入的扶貧資金應不下萬億元,但由於各地普遍造假,結果導致有些地方愈扶愈貧,大量扶貧資金被並不貧困的人鵲巢鳩佔,真正貧困的人口得不到應有救助。原本是一項惠民生的德政,卻被各級貪官搞成失民心的敗政,扶貧淪為扶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