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藝人開聲撐填海 搬走了誰的乳酪

日前,有藝人為智庫組織拍攝短片,支持東大嶼填海的方案,深情旁白,引得市民一時熱話,但同時又惹來反對派媒體和意見領袖的口誅筆伐、冷嘲熱諷,甚至對一向惜口如金的有關藝人作出人身攻擊。反對派一向對言論自由持雙重標準,用群眾壓力打壓不同意見,見慣不怪,但這次對一個極受歡迎的藝人,作出鋪天蓋地式的政治壓力,背後會有甚麼盤算呢?填海又會動了甚麼人的利益呢?

商界囤地 待價而沽

填海造地建屋,本是香港過去自開埠以來成功的策略之一,不論是維港兩岸,就是荃灣、屯門、沙田、將軍澳等新市鎮,千家萬戶也是住在填海得來的土地之上。但最近十年,香港來自填海的土地供應明顯減少,由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平均每五年造地約五至七平方公里(不包括赤鱲角及西九龍),到二○○五至二○○九年銳減至零點八四平方公里;而到二○一○至二○一三年,填海土地更只有零點零八平方公里。

上兩屆政府的土地政策可說是失敗和失效,曾蔭權過分保護發展商利益,土地房屋政策算得上是零分;梁振英雖有雄心但予人無力之感,十年建屋目標年年不達標。土地供應不足自然造成新建房屋不足,也是令樓價不斷上升的主因,香港現時的樓價相當於一個普通家庭十九年的總收入,公屋方面平均輪候時間屢創新高至五年以上。

香港已連續多年成為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之一,在一般市民面對瘋狂樓市而苦不堪言的同時,發展商卻賺到盆滿缽滿。發展商經常以惜售、慢建的方式來拖慢新落成單位推出市場的進度,以元朗某私人住宅為例,由於工程導致港鐵高架橋沉降,相關責任問題因發展商與港鐵拖拉而令工程暫停數年,致使其中五百五十個單位至今仍未推售。發展商何以有信心底氣囤積居奇,相信樓市會只升不跌?他們就是看準了政府在土地供應難以大量增加,發展商除了現成的項目外,他們本身手上還有過千公頃的土地儲備,這些土地大都是新界的農地,需要改變用途和補地價才可以發展,但發展商一直都是待價而沽的心態,等待政府急得發慌,之後就在補地價時要求最優惠的方案,以達最大的盈利目標。就算一旦與政府未能達成協議,土地供應仍然持續短缺,他們手中的土地只會更值錢,發展商在這博弈長久立於不敗之地。

在香港,地產之所以成為霸權,就是他們在土地供應鏈上擁有主導權,所以任何改變土地供應主導權的政策,都有可能影響地產霸權的利益,而這個政策,就可能是大面積的填海計劃。東大嶼填海計劃,不論是政府一千公頃填海造地方案,還是智庫組織的二千公頃方案,此等相對大量而可預期的土地供應,就會扭轉土地只升不跌的市場「欲望」,發展商手上的土地就不會因囤積發展而有升無跌,因此才可能會加快發展手上的土地儲備。政府必須手中有地,才可不論是在公私營合作、傳統補地價的談判,甚至政府引用土地收回條例也好,不會被發展商牽着鼻子走。

重奪主導 取捨難免

土地大辯論已辯了多時,非近岸的填海造地極可能讓政府重奪土地發展的主導權,相對於收回粉嶺的高球場,哪個才是真正動了富豪的利益?這大概顯而易見了。有人對填海有不同的意見和質疑,有的認為是偽命題,有的認為是轉移視線,但這些言論背後又維護了誰人的利益呢?土地短缺問題不解決,也難解蝸居問題,心水清的市民是心中有數的。

正如有關藝人在短片中提及「取捨是在所難免」,香港就要為盡快落實造地,頂住既得利益者的壓力,莫讓市民無了期地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