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麻患者生育90%不會遺傳

腦麻痹症患者大多因出生時缺氧,導致病者肢體協調下降,難以自理,但只要有適切治療,患者長大後仍可在社會上發光發熱。不過,有調查發現,兩成七受訪市民認為腦麻痹症患者大多是單身,亦有一成人認為患者即使結婚,也不宜生育,以免連累下一代。平機會及醫生均呼籲大眾放下歧視。

今天是「世界腦麻日」,該病已在醫學界存在了一百五十年,為了解今時今日市民對腦麻痹症的認知,五名腦麻痹症患者,包括現正就讀香港大學社工社政學系的三年級生陳漢融,較早前發起問卷調查,訪問二百七十九名市民,當中大部分具大專或以上學歷。結果顯示,兩成七人認為腦麻痹症患者大多是單身。

10%受訪者誤信影響下一代

被問到對患者的婚姻、生育狀況的理解,約有三成人表示無意見,有約一成人認為患者即使結婚,但為免影響下一代,不宜生育。

負責研究的人員認為,上述結果反映公眾對腦麻痹症患者的婚姻、戀愛的認知不太深,過往社會上亦較少討論有關議題。

調查又發現較多受訪者認為患者的能力較低。超過兩成人認為腦麻痹學生入讀主流學校會拖慢教學進度,亦有近五成認為腦麻痹患者必先進行工作評估,才可有同工同酬的待遇。

現年六十歲的李國賢以自身經歷澄清市民對腦麻痹的誤解,他小時因發高燒患上小兒麻痹症,腿部肌肉萎縮,憶起當年向父母提出希望結婚,連父母都感憂慮:「妻子是正常人,對方父母會擔心我能否照顧他們的女兒?」國賢最後憑努力在事業上拚搏,最終獲得妻子的父母同意婚事。他指社會上很多人對病者有誤解,以為他們不能生出無恙的後代,但其實這是謬誤,笑言:「我廿四歲的兒子讀大學了,計劃做老師。」

能力無異於常人 籲勿歧視

兒童體智及行為發展科專科醫生周展鵬亦強調,九成腦麻痹症患者不會經基因遺傳,部分基因變異可事前通過產檢抽查,希望公眾勿以「連累下一代」心態看待腦麻痹症患者。除了影響肢體活動能力,約三成患者有不同程度智力影響,要視乎個別病況而定。平機會主席陳章明昨出席活動時亦提醒市民不要歧視腦麻痹症患者,強調腦麻痹症患者的才能與能力跟平常人沒大分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