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竹襲港後,各區滿目瘡痍,四處均有塌樹、斷樹,情況令人心酸。然而,更為人心酸的是沿岸各處充斥大量垃圾,不少是年代已久的廢料、廢膠,因為一場風災而重返地面。有環保團體在沿岸收集到的塑膠廢料,發現不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廢棄膠樽,就連一九八八年漢城奧運會紀念的汽水膠樽至今仍然保持完好無缺,這三十年來,它是如何在海洋裏飄泊?這正正反映塑膠廢料對海洋造成的污染和傷害有多深。
香港塑膠廢料的回收率一直不甚理想,相比起紙類、金屬類的五成回收率,塑膠廢料的回收率僅有一成。按環保署數字顯示,其餘九成的廢膠就會被直接運往堆填區,每日多達二千公噸。可是最令人擔心的是,塑膠使用充斥於各項日常生活的用品當中,不只最常見的樽裝飲品,就連個人護理產品、各種清潔劑等基本上亦是全屬塑膠製,要在日常迴避使用塑膠實在非常困難。
要解決問題,近年政府大力宣傳源頭減廢,教育市民避免或減少使用。然而,作為消費者一方的市民卻是相當無力,樽裝飲料可以不喝,但調味品、油、洗頭水等總要需要用,政府多年來迴避落實塑料生產者責任制,導致市民根本無從選擇,即使有心保護環境,亦顯得處處乏力。政府不能將所有責任推至消費者身上,有必要就塑料生產者責任制立法,以減少浪費及推動減少使用塑膠產品。
至於回收方面,政府近年開始推行統一收集路邊的三色回收筒內的塑膠交由承辦商處理,然而在欠缺經濟誘因下,難以將回收的範圍擴至屋苑。在現行政策下,政府鼓勵屋苑自行委託承辦商,但不少承辦商因塑膠回收成本高昂而需要屋苑自行負擔,在缺乏政策支持下難以達至社區回收。
事實上,源頭減廢政策必須配以廣泛的回收策略才能成功。曾經往日本旅遊的市民,不難發現當地使用塑膠的比率不特別低,然而當地有完整及完善的回收策略,市民能輕易將不同類別塑膠回收。香港政府正正缺乏這方面的決心,經常強調各項措施要收回成本,回收政策亦偏重成本效益。若政府思維不變,政策也難有進步,故政府應以市政服務為本,在各層面推行塑膠回收並盡快推行生產者責任制立法,否則「廢膠圍城」的情況只會繼續困擾香港,代價也只會由下一代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