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新一期居屋以五二折開售,大收旺場自不待言,但更多人申請的結果就是造就少數幸運兒,更多的人失望而歸。港府拓土建屋舉步維艱,只懂得在居住階梯及定價方面搞些雕蟲小技,企圖博得零星掌聲,治標不治本。
今次推出申請的三個屋苑合共四千四百多個單位,估計吸引二十萬人申請,昨日開始收表,十一月攪珠,中籤率之低同買六合彩無異。事實上,每次居屋出售都是爭崩頭,何況今次居屋定價打破慣例,由市價七成降至五二折,最低入場券僅一百多萬元,比照私樓入場最低數百萬元以上,新居屋簡直「抵到爛」,難怪全城轟動,不少本來無意申請的人也因為今次售價低而加入申請大軍,令競爭更加激烈。
申請者中,有月入不低但因無房而被迫「分居」的夫妻;有希望中籤上樓可以一圓拖了多年結婚夢的女工程師;有長期租住村屋、劏房的中產人士;也有願意為子女供樓的「二十四孝」父母。問題是新居屋僧多粥少,成就少數幸運兒的同時,亦製造大批失敗者。雖然說當局降低定價,有助減輕供樓者的負擔,但另一方面,居屋本來就是資助房屋,如今擴大資助比例,對幸運兒而言是錦上添花,對失望者來說是雪上加霜。幸運的全碗端走,不幸運的一滴沒有,新居屋杯水車薪,港府可以說是人為製造新的不公平。
說到底,不管是中籤者還是向隅者,都是港府房屋政策失敗的犧牲品。香港人的供樓負擔長期是全球最沉重,至於「上車」到底難到何等地步,近日一份調查有所揭示,以月入三萬六千元的夫妻為例,不吃不喝逾四年才能付得起一個面積一百五十八呎「納米樓」的首期;若是港島太古城那樣的中型單位,則需要不吃不喝十一年多。誰都知道,香港生活成本高,平時食用已花去不少收入,誰能夠為了上樓而像蟬那樣餐風飲露?有關調查其實不是提醒人們為上樓而省吃儉用,而是踢破樓價畸形、上樓難於上青天的真相。
香港要徹底解決房屋問題,不能靠增加華而不實的所謂置業階梯,也不能靠降低居屋入場門檻,因為這些都解決不了供求失衡的結構性問題,而是要大量拓土建屋。這個道理港府當然懂,可惜做不到。即以所謂土地大辯論為例,成立專家小組花了幾個月,討論拓土選項又花了幾個月,公眾諮詢五個月,接下來收集資料分析評估又是耗時廢日。一切都在走程序,一切都是拖字訣,這屆政府很快就拖到任期屆滿,過了海就是神仙。
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港府施政就是在口號及文件中打轉。從董建華到曾蔭權,從梁振英到今日的林鄭月娥,個個都說民生無小事,個個都說重視房屋問題,但玩的不都是擊鼓傳花的把戲嗎?有恒產者有恒心,很多人連蝸居都沒有,連家都成不了,社會穩定也就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