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不少人對精神分裂症存有誤解,連患者亦未必了解病情。一項調查發現,高達七成二市民及五成六患者以為精神分裂症由心理或性格問題引起,但專家解釋此症主要因腦部功能失調有關。關注組織促請政府增加資源及公眾教育,減少誤解及歧視。
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等四個關注精神分裂症組織,委託樹仁大學於今年六至七月進行調查,訪問一千零四名市民及三百一十七名患者,了解他們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程度,並列出該症十大誤解供受訪者判斷對與錯,其中錯誤率最高,是他們以為病因源自心理或性格問題。
另一常見誤解是誤會患者有暴力傾向,分別四成三市民及兩成七患者有此觀念。治療方面,不少人誤以為患者的病情輕重,是以針劑或口服藥物區分。有四成九市民及三成八患者誤解使用針劑的副作用較口服藥重,病情亦較嚴重。有兩成八患者更以為治療所用的針劑即「懵仔針」。
六十一歲精神分裂患者王耀強三十多年前確診,曾兩次復發。王指,當時因四名親人兩年內相繼去世,而受刺激引發病症,初期以為與自己愛鑽牛角尖性格有關,常以為有聲音與自己溝通或認為別人對自己有陰謀,經診治後才知道病情與腦部功能有關。他又指,患病間未出現暴力傾向,反而經常怕別人危害自己,目前仍靠藥物控制病情。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王明爍指,全港有逾四萬八千名患者,壓力等因素會令腦神經細胞產生變化,腦內負責傳遞訊息的物質失衡因而引起此病。而「懵仔針」實際是在緊急情況下用於穩定可能自殘或傷害他人的病人,但用作治療的屬長效針劑,一年注射約四次,藥劑會在體內停留,有助避免病人因未有服藥而令病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