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前財爺曾俊華一手引入的美食車先導計劃,推出至今成績慘不忍睹,經營者不是苦苦支撐,就是索性斬纜離場。隨着政府換屆,人走茶涼,美食車淪為食之無味的雞肋,官僚更是愛理不理。從牌照即將到期,而當局猶未公布續牌細節,已可見一斑。
美食車先導計劃推出超過一年半,一直毀多譽少,有關牌照明年一月底屆滿,旅遊事務署仍未公布延續計劃的安排,令一眾經營者的心有如吊桶打水,七上八落。要知道,經營美食車的開支不菲,除了人工、食材、燈油火蠟等成本,保養維修亦不是小數目,加上場地租金和政府抽佣,在在需要及早做好規劃,當局擺出不聞不問的態度,除了打亂經營者的預算,亦令他們感覺被遺棄,尤其是商經局局長邱騰華連一次探班也沒有,根本不明白經營苦況,遑論花心思優化計劃。
橘越淮而枳,美食車在外國大行其道,來到香港就水土不服,原因不言自明。香港地小人稠,食肆林立,不若外國幅員遼闊,方圓數里難見一食肆。本來,美食車最大的優勢是流動性,去到哪裏,停到哪裏,吃到哪裏,可惜港府搞美食車怕痕怕痛,既擔心阻塞交通,又害怕引起食安和消防問題,更不想被指為偏幫,結果指定營運地點來來去去只有八個,除了每四個月輪泊一次的迪士尼有利可圖,其餘皆門堪羅雀。先天已經不足,還要後天失調,美食車沒有好結果已是寫在牆上。
數字不會說謊。當局年初公布十五部美食車去年的表現,僅得三部的總收入介乎二百萬至二百五十萬元,更有三部總收入低於一百萬元,證明經營慘淡並非虛言。儘管港府表示會進一步優化,包括彈性增加營運地點,但新增的新田購物城恍如死城,同樣自身難保。經營者要求當局准許私人派對擺放美食車,建議不是不好,但以港府瞻前顧後、不做不錯的官僚作風,要落實談何容易。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做生意不是包賺,入場就須承受風險。這樣說固然沒錯,但也不能就此撇清港府的關係。當初高官信誓旦旦美食車如何前景光明,如何吸引旅客,吹得天花亂墜,現實完全是另一回事。高官信口開河,猶如寶藥黨「氹人落疊」,難道真的不用負上責任?其實,美食車不是沒有可為,搞得好不僅可以成為旅遊景點,甚至可以在大財團壟斷飲食業的狀況下殺出重圍。像台北士林夜市,不過將地道小食集中一處經營,結果愈做愈火,成為旅客必到之地。別人做得到,港府做不到,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港產官僚眼高手低,鼠目寸光,畫虎不成反類犬也就不足為奇。
說來唏噓,過去內地官場有「拍腦袋決定,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的陋習,如今香港「青出於藍」,美食車淪為爛攤子不過是冰山一角。從歷屆港府提出「這個港、那個港」,到「六大優勢產業」,再到「產業做大做闊」,有哪一次不是官僚拍腦袋決定,然後拍屁股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