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新指引 細節待優化

今年初,社會接二連三發生虐兒事件,引起全城的關注。為此,教育局早前向全港學校發出通告,更新學校處理懷疑虐兒及家庭暴力個案的程序。過去《學校行政手冊》訂明疑被父母或監護人虐待的個案,學校應先知會家長,再進行跟進;而新指引要求學校毋須先徵得家長同意,便可轉介社工跟進懷疑虐兒個案。從保護兒童的角度而言,新機制較以往全面,讓學校能夠有所依循,及早轉介懷疑虐兒個案,使受虐學生盡快得到幫助。同時,通告具體列出了多項懷疑兒童受虐表徵,相信有助前線教師加強識別相關個案。

書面證供對教師構成壓力

當局亦引入書面舉報的新機制,讓學校向警方呈報非緊急的懷疑虐兒個案。校方須提供學童及家長/照顧者的個人資料、事發時間及地點、懷疑施虐者身份等資料。不過,站在前線的角度,新措施不切實際,最終恐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若是輕微個案,存在不少灰色地帶,值得斟酌。例如在部分個案,學童的傷痕未必是受到父母虐待,可能是其他原因所造成。不少學校擔心,倘若不事先向家長了解實際情況,而是直接向警方報案,若然錯判事件的嚴重性,無疑破壞不易建立的家校合作關係,徒添雙方的矛盾和對立,對學生而言亦未必是好事。

事實上,書面舉報可能會用作呈堂證供,或會對前線教師構成壓力。再者,有關措施變相加重同工的文書工作量,令其工作百上加斤,反而減少與學生溝通的時間,可謂得不償失。有同工亦反映,在識別虐兒個案及照顧受虐學童時面對不少困難,特別是年幼學童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增加處理的難度。當局在推出新指引的同時,亦應給予前線更多支援,提供更多參考個案及培訓,提升其相關的專業知識。

面對連串虐兒事件,當局先後推出多項補救措施,包括縮短幼兒缺課機制的天數、加強社工支援服務,以至今次更新學校處理懷疑虐兒及家庭暴力個案的程序等,均起了一定的作用。不過以上新舉措在落實推動時,均與前線的實際情況存在落差,需要當局進一步改善優化。此外,政府應加強家長教育,並增撥資源加強託兒服務。為了讓學生得到適切的支援,社工與學童的人手比例亦有待繼續改善。只有及早預防、及早發現,才能從根本杜絕問題出現。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