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開學在即,不論學生或家長都承受不少壓力。一項針對中學生情緒困擾問題的調查發現,近五成二受訪中學生呈抑鬱徵狀,近兩成二指壓力來源是文憑試,一成九源自學業,一成三則因前途問題而受壓。另一項針對家長壓力的研究則發現,子女升學就業問題是為人父母最大的壓力來源,七成受訪母親表示經常出現容易煩躁、發怒的反應,可見家長壓力爆煲問題不容忽視,需要社會更多支援。
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連續第七年進行「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本年度於全港廿一間中學收集問卷,約七千五百名學生參與。調查發現,引發學生抑鬱及焦慮徵狀的相關因素十分複雜,不僅是生活壓力,是次研究更發現「學業倦怠」(burnout)及「希望感」(hope)亦對學生抑鬱焦慮狀況有顯著影響。
數據顯示,整體受訪學生已出現學業倦怠,當中近七成四學生認為自己「在上學前已感到疲憊」,七成三稱「對學業感到厭煩」。整體學生的希望感平均值亦只有四十二分,比去年進行的在職人士希望感調查的四十六點四分更低;近三成一學生不認為自己「任何問題都有很多解決方法」,反映香港年輕一代較成年人更感無出路,情緒已受困擾。
除了學生,家長同樣受壓,九龍婦女聯會、九龍社團聯會在八月中旬訪問了八百卅三名居於九龍區的家長。調查發現,家長壓力主要來自子女升學或就業問題、子女身體健康及學業成績。在比較父母親的壓力評分時,調查發現母親的壓力明顯較大,大部分受訪母親更表示照顧子女帶來不良反應,例如容易煩燥發怒、感到疲倦乏力等。
九龍婦女聯會、九龍社團聯會建議港府加強家庭友善政策,如增加產後工作保障期等,同時加強駐校社工服務,擴充人員編制,並把駐校社工服務擴展至幼稚園,協助紓解家長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