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年度中期人事調整波瀾不驚,沒有大規模的調動,但仍有調整引人關注。一是青海省委副書記劉寧出任省長。至此,內地三十一省區市黨政大員全部補齊,從今年三月兩會換屆牽動的人事多米諾落定。二是北京市委常委兼紀委書記張碩輔南下,執掌華南重鎮廣州。
容易被忽視的是,兩人是武漢水利電力學院的校友,後來又都長期在水利系統工作。劉寧曾任長江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水利部總工程師、副部長兼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秘書長等職,去年四月空降青海省委副書記,一年後順位省長。而張碩輔在湖南省水利廳工作二十年,後由水利廳長外任地級市黨政職務,漸次升副省長。一五年,張碩輔跨省調任雲南省紀委書記;一七年又進京擔任北京市紀委書記,今次再度南下。短短三年多時間,張碩輔已在湘、滇、京、粵四地擔任領導,步步高升,着意栽培的色彩濃厚。
二人的另一位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校友陳小江,同樣是在一五年從水利系統轉崗紀檢,由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調任中紀委宣傳部部長,一六年空降遼寧省紀委書記,一七年回京擔任監察部副部長,中共十九大後晉升中紀委副書記兼國監委副主任,穩紮穩打,青雲直上。當年與劉寧、陳小江同為水利部領導班子成員的副部長李國英,現今擔任安徽省省長。
環顧內地政壇的省委書記、省長等諸侯大員,除了長期本地擢升或跨省互調者,由中央空降的首屬軍工系統尤其是航天領域,包括黑龍江省委書記張慶偉、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天津市長張國清、湖南省長許達哲、浙江省長袁家軍、廣東省長馬興瑞、福建省長唐登杰,幾乎紅透東南半邊天。其次的就當屬貢獻了兩位省長的水利部,以及向西南輸入了兩位大員的衞計委,現任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四川省長尹力,曾同時擔任衞計委副主任。這與李國英、劉寧同時擔任水利部副部長如出一轍。
而這些培養高官的「熱門搖籃」,在以前都是冷衙門。中央部委當中,有一些實權部門,以往一直是幹部預備基地,比如執掌人事的中央組織部,負責重大項目審批的發改委,以及政府中樞國務院辦公廳等。大凡擔任了中組部副部長、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副秘書長,即使得不到特別重用,至少能安排一個二線正部級。商務部也是高官輩出的重點單位,而水利、衞生部門向來是不聲不響。至於央企系統,雖然航天軍工是「高大上」的尖端領域,但以往外放大員的多是石油、電力、汽車等財大氣粗的壟斷行業,何曾輪到航天?
尤其是掌管水務的水利部、國務院三峽辦、南水北調辦三大部級單位,非但升遷機會少,而且成為貶謫官員、邊緣群體的收容所、接待站。原北京市市長孟學農、中紀委副書記王偉、中辦副主任王仲田、北京市副市長陳剛,都曾被發配到三峽辦、南水北調辦。曾在高層身邊擔任秘書智囊二十餘年的原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田學斌,則黯然調任水利部副部長。
風水輪流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中共十八大以來,反腐肅貪,清理既得利益存量,不少原來的強勢部門,成為被整頓對象。中組部、發改委、國務院辦公廳等單位官員,或是原地踏步十年,或是平級轉崗其他清水衙門,一汽、二汽、「三桶油」等央企「長子」紛紛失勢,清理餘毒,唾面自乾。而曾經的一些冷衙門官員,派系色彩較淡,政治上清白,便成為拓寬幹部來源的重要支流。再者,這些官員普遍屬於專家技術型人才,較之那些純粹的黨務政工幹部,在經濟社會管理方面更具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