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行人專用區將成為歷史,於八月初畫上句號,一般相信,本周末是旺角行人專用區的最後派對,大批市民及街頭表演者會走上街頭,一同倒數及紀念這個重要時刻。
今次由區議會倡議、政府「拍板」並刊憲作實「殺街」,歷時不足半年,似乎一切都是順理成章,但若然細心跟進事件的來龍去脈,就知道旺角居民及商戶已是忍耐多時,迫使當局過去已有「斬件式」行動,就是逐步縮減旺角行人專用區開放時間。歸根究柢,市民最不滿是街頭表演音量太高,加上周邊光污染,令當區居民的生活大受影響,日夜都不得安寧;至於商戶是從營商數據角度出發,開放行人專用區後無疑人流增多,惟市民、旅客購物意欲不增反減,自然對旺角行人專用區繼續存在有保留。
由此觀之,在地區層面要求取消旺角行人專用區的聲音相當高漲,但對於受惠於行人專用區的街頭表演者,就頃刻失去一個平台「寓操練於娛樂」。
的確,旺角行人專用區過去的狀況並不理想,既有各種唱歌表演,也有「大媽舞」,亦有文化藝術體驗,有人形容是「無為而治」,更多人認為是「零規管」,這或多或少反映當初設立行人專用區時沒有想通想透,甚至面對行人專用區的原意「被扭曲」,也無法撥亂反正。
事已至此,政府不要以為旺角行人專用區「殺街」就一勞永逸,因為街頭表演者不會因「殺街」而消失,他們只會轉移陣地尋求新的落腳點,究竟會否衍生更多新問題、新情況,屆時又要政府、區議會介入,值得大家放長雙眼去睇。
一句到尾,街頭表演在外國比比皆是,而且反映一個地方的精神面貌,香港號稱國際大都市,無理由容不下街頭表演,如何作出適度規管,又不會扼殺其發展,這是一個有危又有機的課題,值得當局以創新思維去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