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科技強國路漫漫 工匠精神不可缺

中美貿易戰升級,美國步步緊迫。相較官方的口誅筆伐,中國民間的理性反思在增多。幾年來,「厲害了,我的國」式的自吹自擂,掀起了一股強國亢奮症。一些五毛文人出於政治投機的需要,也極力渲染中國全面超英趕美、世界第一。過早地拋棄韜光養晦,咄咄逼人地在國際上亮肌肉、進行勢力擴張和意識形態輸出,客觀上加速了美國動手的節奏。

中美貿戰 暴露短板

美方加徵關稅清單中,高端製造業佔了相當大的比重,諸如機器人、航空航天、工業機械、汽車等等,這也是「中國製造2025」謀劃發展的重點領域。科技是美國超級大國地位的重要支柱,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有賴科技的支撐。

美國從高科技及高端製造業入手打響貿易戰,表面上是貫徹特朗普「製造業回歸」政策,實則更是欲借此打壓中國,維護自身霸主地位。因此,中美此次角力,並非是削減貿易逆差錢多錢少的單純事件,而是涉及未來科技經濟地位孰高孰低的戰略角力。

從中興芯片事件開始,中美在科技研發方面的巨大差距被展示在世人面前,讓一些中國人從狂熱中清醒過來。芯片製造是納米級工藝,中國在製造精度上與國際先進工藝還差兩代,也不掌握製造芯片所必須的高精度光刻機。中國在許多高精尖領域缺乏核心技術,不用幾十年時間,踏踏實實打牢基礎,下大力氣彌補這一短板,中國不可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事實上,早在「缺芯之痛」之前,中國就有「原子筆之問」,甚至被提到中南海最高廟堂層面。據統計,中國有三千多家製筆工廠,年產原子筆達四百億支,產量居世界第一,鋼鐵產量也是世界第一且嚴重過剩,但中國卻生產不出原子筆尖的球座體,每年都要從瑞士、日本進口優質鋼材和生產設備。

再如被譽為「工業皇冠上的明珠」的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但中國依然缺乏自主創造能力。中國雖然已早出國產大飛機,但安放發動機的短艙,亦需美法合資的奈賽公司供應。中國生產了許多世界第一的龐大機械,然而機械行業中大噸位發動機、液壓泵閥、高精密度機床生產等核心部件都依賴進口。除此之外,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三年世界第一,但核心的鋰電池卻難以自主。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手機生產國,但造不了高端的手機射頻器件。

重拾韜晦 戒除浮躁

所以,不客氣地說,美國貿易戰尚為中國留了餘地,設若再唸緊箍咒,中國更頭痛的日子還在後頭。一些國人總喜歡拿「新四大發明」說事,將其標榜為中國科技創新和經濟活力的象徵。誠然,我們不應妄自菲薄,但客觀來看,新四大發明大多屬於建立在別人地基上的樓閣,二次創新有餘,原生研發不足。更有人依然躺在「四大發明」上睡大覺,甚至為了宣傳需要,肆意拔高中國古代科技。比如國內某知名科學家在央視公益廣告上宣稱:「墨子發現光沿直線傳播,啟發了量子通訊。」 這種所謂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卻讓人感到了自高自大。

缺乏核心技術,就意味着中國在國際分工鏈條上只能處於低附加值的低端水準。特朗普似乎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於是才無所顧忌地對中國進行打壓。痛定思痛,中國必須放棄妄自尊大,重拾韜光養晦,直面差距,正視短板和不足。以工匠精神去精雕細琢,少一些心浮氣躁、急功近利。許多核心技術的追趕,甚至將是耗費幾十年的過程,如何讓科學家甘願坐冷板櫈、耐得住寂寞、有尊嚴地安心鑽研,不能靠雷鋒式的道德說教,而是需要切實有效的保障激勵措施。這就是國家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