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聞、問、切合稱傳統中醫斷症四診,為配合中醫現代化發展,浸會大學引入電腦「四診儀」,半小時內可採集記錄病人脈象、舌象、面象等健康數據,有助監控高血壓及心臟病等慢性病患者病情。中醫稱慢性病為「病漸」,浸大開設的全港首間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可幫助「病漸」者養生保健,亦鼓勵「漸病」,即未病將病人士強身健體,合資格低收入長者可獲免費診治,定期把把「平安脈」。
浸大協理副校長(中醫藥發展)卞兆祥指,中醫除為已病者開藥治病,亦重視「病漸」和「漸病」的養生保健。「病漸」是指疾病得到控制後的狀態,如慢性病發作後或傷風感冒病愈後的體弱,可透過養生保健以防疾病惡化。
浸大從內地引入「四診儀」系統,將四診收集數據記錄於雲端平台,通過手機應用程式,監控「漸病」健康變化。傳統中醫看面象、脈象、舌象需憑個人感覺和經驗,新系統資料則能提供客觀數據,浸大高級中醫健康顧問楊軍君舉例稱:「臉色偏紅、淡紅、暗紅,到底有幾紅?」
「四診儀」運作簡單,病人將頭探入儀器後,電腦會拍攝面象和舌頭相片,準確分析臉色顏色值,方便不同醫師跟進個案。該系統亦設壓力感應器,自動採測脈搏,內置的問診問卷,半小時內便可完成所有問診程序。
該診所着重試驗和探索不同養生保健療法,例如潤肺養心湯水及中醫花茶等。楊指,中心未來計劃推出中醫音樂治療,並解釋中樂的「宮、商、角、徵、羽」五音與五行相對,五行與五臟相應,如鼓聲屬土,與脾相對應,提供對應的音樂治療有助紓緩食欲不振等問題。不過,音樂治療隔音要求高,中心仍需尋找場地,落實構思。
浸大中醫疾病預防與健康管理中心由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撥款逾九千萬元成立,推行為期五年的中醫保健計劃。該中心有兩成服務名額將預留予持有長者卡及領取綜援的長者接受免費義診,其他長者憑長者卡亦可獲半費資助。同時推出的手機應用程式設「養生學堂」及「大夫信箱」等功能,解答中醫知識疑問,而程式暫只設Android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