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上周五正式開了「第一槍」後,華府再次出其不意,公布進一步向總值2000億美元中國貨加徵百分之十的關稅,國際金融市場亂局重現。不論是中國商務部還是外交部,都強調中方將作出必要反制措施。貿易戰火愈演愈烈,市場對於中美雙方最終能以談判達成「雙贏」方案,期望似乎亦愈來愈低。
美國向中國貨加徵關稅,首批貨值約340億美元,中國立即奉陪,向同等貨值的美國貨徵關稅,不過「心水清」的讀者不禁一問,中方這一次還可以如何以同等力度回應?八月初美國或落實向第二批總值16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開火」,再計及最新的2000億美元清單,即是美國針對的中國貨規模合計達2500億美元,遠多於中國整體入口價值1300億美元的美國貨。從這角度出發,筆者相信中方以「非對稱」工具還擊的風險上升,市場對人民幣可能更大幅度貶值的疑慮重燃,難怪星期三離岸人民幣錄得近三年以來最大收市跌幅。
事實上,貿易戰升溫,已對亞洲新興市場貨幣構成明顯風險,除了人民幣,新加坡元、台幣、南韓圜及印尼盾,估計亦會相當敏感。其實內地當局似乎已經暗示,對人民幣波動的接受程度較投資者想像的更高,現階段人民銀行應該不介意人民幣溫和貶值,內地如果稍為放寬貨幣政策以抵禦貿易戰的負面影響,或進一步削弱人民幣短線支持,筆者所屬銀行預計在岸人民幣下半年平均價,將於約6.6兌一美元附近徘徊。
但說到底,究竟新一份2000億美元的關稅清單最終會否落實,仍是未知之數,今次清單涵蓋除了外界關注的「中國製造2025」產品,還包括很多消費品,例如電視及配件、棉花、羊毛及皮製品等,美國中期選舉是下半年環球政經局勢的一大事件,筆者認為如果加稅導致加價,同時是選民的美國消費者會否有負面反應,或者對特朗普下一步部署有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