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三月的評論文章直言,特朗普的經貿政策將世界貿易組織變成無關痛癢,表面看來是指世貿無力介入及影響這場貿易戰的到來,須知道中美兩國均是世貿成員國,而在一般情況下世貿成員國不應另訂關稅及非關稅的保護措施。不過,正如美國喬治城大學教授Marc L. Busch早前在《哈佛商業評論》指出,真正受衝擊卻是恒之有效的規則。
世貿的前身《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一直有部分條款可讓簽署國在商品貿易下施加一定程度的限制,例如當貿易涉及國家安全或履行《聯合國憲章》內相關全球安全問題時,成員國可制訂針對措施以保障國家安全或履行相關責任;另一些情況下,假如成員國認為另一成員國的貿易行為,嚴重影響其本土相關工業,成員國可實施「緊急」的保護措施,但被針對的成員國可提出相對應的「補償」措施,也就是以關稅回應關稅。
在這次中美貿易戰,特別是針對鋼鋁關稅及其他限制措施,特朗普的表達是將「經濟安全」納入「國家安全」之列,並嘗試以此回應中國及歐盟的挑戰。而中國及歐盟現時在世貿仲裁的回應,大方面都是「假設」美國關稅屬緊急保護措施,因此以關稅回應是合理做法。然而,不論美國、歐盟及中國的做法,本質上也是繞過了世貿仲裁機制,將自己對其他成員國的行為私下演繹,以支持反制措施。
由於現時世貿並沒有針對「國家安全」豁免的相關仲裁,因此不論最終仲裁結果如何,對國際貿易及國際政治均有極大衝擊︰假如世貿最終認同美國以經濟安全為由的貿易壁壘,那它將成為任何貿易壁壘的尚方寶劍,任何國家均可以經濟安全加強貿易限制,自由貿易名存實亡;假如世貿對美國說不,即意味一個國際貿易組織竟有權力凌駕國家去定義國家安全。這對中美以至其他主權國家而言,又是否一個可以接受的結局?Marc L. Busch的文章表示樂觀,但筆者卻有點保留。
可以肯定的是,不論世貿仲裁結果如何,國際貿易體制會慢慢由多邊協作,走到以數個大國及經濟體主導的雙邊協定,新的國際貿易時代將會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