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爭奪全球創科業人才,創新及科技局昨宣布下月起推出為期三年的「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向境外輸入人才,計劃首年最多批出一千個配額,每個人才配額須至少要聘請一名本地人。創新及科技局指,預計由審批至獲得工作簽證最快可在一個月內完成,寄望可為本港的創科業拆牆鬆綁,吸引更多人才來港。不過,立法會議員批評,計劃擬引入的人才只須具一定學歷卻毋須工作經驗,質疑會窒礙本地年輕人入行,更無法達到「以老帶新」的培訓效果,要求當局改善計劃,勿予公眾「香港人飯碗」被搶走之感。
該項科技人才入境計劃適用香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內七個指定行業的租戶及初創企業。申請公司須向創新科技署證明本地缺乏或不能輕易覓得相關技能、知識或經驗的人才。每間公司的配額上限為一百人,計劃首年最多批出一千個配額。至於來港的外地人才須持有具特別認受性大學頒授的科學、科技或數學等學科的學歷。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毋須工作經驗,學士學位則須具備最少一年的相關範疇工作經驗。
計劃又訂明,獲批人才配額的公司須按比例聘請本地人才,聘用三名非本地人士,須聘用一名本地全職僱員和兩名本地實習生,最少的聘用期分別是一年及三個月。如聘用不足三名非本地人士的公司,亦須按上述比例聘請本地人士。參與計劃的公司如違反相關規定,除不能再次申請外,其未用完的配額亦會遭暫時撤銷。
創科局局長楊偉雄未有正面回應會否擔心外地人搶港人飯碗,僅稱人才是發展創科的關鍵,全球都在爭奪科技人才,本港業界亦有強烈訴求。至於現時本港已有優才計劃例如「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為何要另設新計劃呢?創科局常任秘書長卓永興解釋,現有的優才計劃門檻高,來港人士亦未必是單純就業,屬於移民計劃。但科技人才計劃的審批時間及獲得工作簽證各只需兩星期,即申請者最快可在一個月內來港。被問到為何不開放予科技園或數碼港以外的公司申請?卓指計劃推行半年至九個月後作檢討,包括是否擴展適用公司的範疇。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稱並非完全反對該計劃,惟質疑若容許毋須經驗、只具學歷的海外人來港會窒礙本港年輕人入行,「如果大家都冇經驗,你請佢先又唔請本地畢業生,咁香港啲大學生咪好蝕底!」也有議員質疑計劃會成內地居民移居本港的特快通道,又斥無助吸納國際人才。數碼港則歡迎計劃,相信可有效縮短合資格企業招聘海外人才所需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