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遏止文娛活動的門券炒賣不易,實名化、加大公眾發售比率、刑事罪行化等方法不能說不行,但治標者居多。治本的方法不是沒有,但要成功就得大大加強個人的鑑賞能力,讓大眾不要人云亦云,不要太受羊群心理影響。
果真能夠如此,你就發覺可能很多大歌星、大紅人的實力未必如大眾評價般好,更不值得你花十倍價錢或輪候三日三夜去搶購一張門票。
大眾的選擇不一定是對的,民選的政客如是,民捧的股票如是,而很多人喜愛的明星,誰說就一定能名實相副?香港人熱衷於新股抽籤活動,但追溯過去二十年來最多人「入飛」的公司,結果上市後經營不善的竟超過一半。這就說明了,羊群的選擇很多時都不明智。
內地作家韓寒紅極一時,他雖然是既得利益者,但難得肯說真話。他說很多出自名家手筆、你認為精彩絕倫的作品,試抹去作家名字,將其大作匿名投稿,結果不少都會被出版社投籃。英國大作家羅林成名後就親自試過一趟,果然如是。
我們覺得某明星演得好或唱得好,有時不過是別人告訴你他很好,就影響到你也覺得他好,進而便促使你不問代價地去追捧,實際上我們可能從沒冷靜地去評價過該明星的真正實力。
內地舉辦過蒙面歌唱比賽,香港的李克勤以至不少跟他同級的歌手都有參加。克勤最早揭面,當其他人尚未暴露身份時,記者請他憑專業角度去判斷剩下的歌手誰唱得最好,結果那些一開演唱會就會惹來瘋狂「撲飛」潮的大歌星統統沒給選中。克勤認為表現最佳的,揭面後發現竟是從未開過個人演唱會的年輕歌手張瑋。
明乎此,我們往後就該多從「實」而少從「名」的角度去作挑選,或許就能減少很多「盲搶飛」的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