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所驗出的攙雜物中,除包括禁藥、註冊西藥、動物甲狀腺組織,常見攙雜物還有「藥物衍生物」,結構與註冊西藥相似,常被不法商人用作代替成本昂貴的西藥,即使是監管機構亦不容易驗出。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主管及顧問醫生麥永禮提醒,市民切勿亂用來歷不明藥物。
麥永禮解釋,藥物衍生物是一種與註冊藥物相似的化合物,透過更改現有註冊藥物的分子式和結構而產生,原意是為了不斷改進和優化藥物效用,但每種藥物優化過程平均需耗十年時間,篩選數以萬計的分子,成本高達九十億美元。不法商人利用低成本產生未經臨床測試的化合物,加於偽中成藥或保健產品中,加強藥效。這些化合物變化多端,難以被驗出,不法商人亦藉此逃過監管。
麥永禮比喻:「好似將原本一隻手掌,加一隻手指或減一隻手指,製作成全新、未曾出現的化合物;好似將壞人蒙面,無法認出來。」麥永禮說,醫管局毒理學參考化驗室擔任「非一般化驗室」的角色,透過先進儀器和特別方法,拆解這些化合物,過去曾追蹤到全球首次出現的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