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買鞋子 9招你要知

為子女添新鞋過年,家長需留意「九大原則」,揀啱尺碼、物料和款式,以免影響兒童雙腳發育。足病診療師指出,因足部問題求診的兒童中,約一成因鞋履大小不合。太鬆的鞋易撞瘀腳趾甚至導致反腳甲;太窄則令第一及第二隻腳趾空間不足,腳趾變爪形及起枕、腳甲變形。若未及早換上合適鞋履,關節可能永久變形。

養和醫院一級足病診療師陳家倫表示,很多小童足部問題來自鞋子大小,「請他們站在鞋墊上,馬上看出鞋形和尺碼不合」。他指出,太鬆的鞋令小童腳趾與鞋壁虛位太大,活動時腳趾不斷與鞋內側碰撞摩擦,可撞瘀腳趾頭、起水泡或起枕;若腳甲較長,更可能撞至離甲。腳汗令鞋內潮濕,加上衞生情況不良,成為真菌繁殖溫床,可致灰甲。

在家宜赤腳 助發展步姿

若鞋頭太窄,陳家倫指出,腳趾完全無空間「走棧」,腳趾長時間受壓,有機會彎起及固定為「爪形」,第一及第二隻腳趾最易受傷。又因關節受力加重,可致腳趾痛及造成「壓痛點」,特別是蹠趾關節,即腳趾連接腳掌的部位,引起疼痛及摩擦起枕。鞋頭夾到腳趾痛,腳甲因左右受壓令弧面彎起,形成「倒U」形內卷甲。曾有十歲小童因腳痛求診,原來經常穿過窄的球鞋踢足球,鞋頭「夾腳」令腳趾長時間受壓。換上合適的球鞋後,腳痛即減輕。陳家倫提醒,鞋頭與腳趾間保留約一厘米距離。

除了大小,鞋款亦很重要。陳家倫說,近年流行的健康鞋、船底鞋,鞋底較厚和硬,可能阻礙足部發育,不適合小童。兒童正以身體摸索學習四周環境,在家應盡量赤腳行走,以腳感受地面及發展步姿。外出的鞋子,鞋踭不應高於一吋。鞋面應以鞋帶或魔術貼固定,若揀即穿即脫式的鞋,小童行走時雙腳未必固定於鞋內,影響行路姿勢。

物料方面,陳家倫提醒應選透氣童鞋,不宜穿膠製鞋履,否則腳汗焗在鞋內,除容易腳臭,清潔不佳更可能引致腳癬,「有小朋友一除鞋發現隻鞋濕晒,原來幾日前踢波踩過水氹仍未乾。」不論是否新年,鞋舊了就要更換,鞋跟磨蝕多於一半、鞋身變形、鞋面縛帶不完整或鞋面爆裂,都須盡快換鞋。

記者 張汶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