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人士連呼吸的空氣亦有較嚴重污染?香港大學研究發現,空氣中的微細懸浮粒子(PM2.5)平均濃度,與香港「社會剝奪指數」成正比,代表低收入、低教育水平、非專業性職位的市民,所呼吸空氣的PM2.5濃度會愈高。因社會經濟問題而同時要面對環境風險,當中以元朗區、深水埗區等情況最為突出及嚴重,微細懸浮粒子更會令患上癌症機會增加。
香港大學與英國劍橋大學合作,從一三年起開始研究。負責研究的「港大劍橋清潔能源與環境研究平台」總監李安國表示,研究以香港區議會選區作分類。團隊將全港分成十一萬個一百米乘一百米的方格,搜集方格中的車流量、氣象資料等數據,分析出方格中的PM2.5濃度(即每立方米含微細懸浮粒子25微克),統計出每個選區的平均PM2.5濃度,李稱統計準確率達到八成六。
團隊之後再從一一年人口普查中選取低收入、教育水平、是否專業職位及業主四個因素,統計出各個選區的社會剝奪指數(SDI),零為正常指數,團隊再將各個選區空氣中PM2.5濃度和SDI作比較,發現社會剝奪指數愈高的選區,空氣中PM2.5濃度愈高,情況最嚴重選區依次為元朗區、深水埗區、觀塘區。情況亦形成「環境不公」,即弱勢社群因社會經濟問題而面對不同比例的環境風險。
SDI最高而空氣PM2.5濃度亦最高的選區為元朗區的逸澤選區,每月平均PM2.5濃度達每立方米八十四微克(比標準高出二點三倍),SDI亦有一點八。深水埗區和觀塘區情況同樣嚴重,觀塘雙彩選區每月平均PM2.5濃度達每立方米六十八微克,SDI亦有一點八。
研究中心共同總監林哲奇指,已證實PM2.5會對人體有負面影響,令人患上心臟病、哮喘、癌症的機會增高。她又稱,社會地位低的市民「無得揀,只可住喺密集、交通流量高嘅地區」,以致出現以上情況。李安國建議港府通過金錢補償、多植樹等經濟措施減少環境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