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緊急救護車「長命」拖,病人苦等「預咗」!本港非緊急救護車服務一直「渴市」,近三年來有關服務需求有增無減,年均多達五十多萬人次使用。有小腦萎縮症病人苦嘆「為遷就車期」,覆診日子被迫延遲數月。有末期腦癌致全身癱瘓病人因「過重」致申請救護車遭拒,又遇另一非緊急救護車「炒車」,令病人及家屬倍感無助。有立法會議員倡應設獨立撥款,營辦一合資格非緊急救護隊伍。
「我住藍田,去聯合醫院其實只係三十分鐘,但為咗遷就非緊急車期,一等就係幾個月。」二十四歲患有小腦萎縮症的曾錦源,要以輪椅代步和用護頸墊支撐頭頸,原本一月的覆診因身體不適而取消,豈料需遷就醫管局提供的非緊急救護車,覆診因而押後至四月。他無奈指,為此預料今年底的手術亦需順延,因而經常強忍牙痛及頭抽筋。
因病喪失工作能力的曾錦源解釋,輪椅的士需先付預約費八十元,加上來回程車資約三百元,但他每隔數星期便需覆診一次,實難以負擔,惟有苦等免費的非緊急救護車。但他直言,該類服務對輪椅人士並不友善,「架輪椅要好直咁推入車,因為左右都係床,撞到病人或者氣樽都好危險!」他曾因此無法坐輪椅座位,需轉至普通座位,曾有次車內逼滿七人,若遇上意外亦難施救,冀有關服務能有改善。
至於已屆末期腦癌、四肢癱瘓的四十三歲黃先生同遇「無車」之苦。他需定時往醫院接受標靶治療,早前卻被聖約翰救傷隊以體重超過二百磅、有關儀器不能負荷為由,拒絕接受其非緊急救護車申請。黃太憤指,曾經使用有關服務五次,最後一次經驗並不愉快,「有救護員抱怨我先生好大隻,仲叫埋第二部救護車六個男人先至搬,可能因為咁將佢列入黑名單。」
黃太其後替丈夫預約由醫療輔助隊提供的非緊急救護車,惟覆診當日聯絡員遲遲未提供確實車程,最終該車更因交通意外不能提供服務,黃太需召喚輪椅的士,令她感到十分無助。
本港非緊急救護車運送服務主要由醫管局和醫療輔助隊提供,聖約翰救傷隊亦會提供相關服務。據醫管局數字,過去三年非緊急救護車接載病人次數呈上升趨勢,年均維持在五十多萬人次;而醫療輔助隊同期的非緊急救護車使用亦維持在每年近一萬六千人次。
關注病人權益的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該會多年來接獲不少病人反映不滿有關服務不足,「令病人同家屬時間上大失預算!」他建議醫管局應了解病人對非緊急救護運送的滿意度,改善服務質素,並研究私營市場推出更多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的可能性。
「如果因為非緊急車而令病人延誤治療係極之唔理想!」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批評,隨着人口老化,有關服務卻遠落後於需求。他強調,目前營運非緊急救護運送服務的經費從醫管局經常性開支中取出,但有關開支應主力投放於醫治病人,故應設獨立撥款,供醫管局或其他機構營辦一合資格的非緊急救護隊伍,並設機制定期檢討服務是否達標。
醫管局發言人回覆指,已於一七/一八年度添置五輛新車和更換六輛老化車輛,現時共有約二百一十七輛非緊急救護車,每個聯網的車輛數目視乎服務需求而定;服務人手已由一二/一三年度近五百人,增至一七/一八年度的近七百人。醫療輔助隊回覆指,已於去年內全數更換十年以上車齡的非緊急救護車,日常非緊急救護車數目為六輛,亦適時按需求而調整服務人手。香港聖約翰救護機構則在截稿前未有回應。
圖:關萬亨、朱偉坤
文:劉潔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