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中國的傳統文化要重拾自信並非太難,皆因有深厚根基。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中華文明經歷了五千多年歷史變遷,但始終一脈相承」,他感嘆:站立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着中華民族漫長奮鬥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十三億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礡之力,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無比強的前進定力。
中國官方呼籲要「重視我們的傳統節日」;廣電總局亦發布通告,倡導鼓勵製作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自主原創節目。此外,中小學的新教材,也注重繼承與宏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詩經》到清代的詩文,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均有收錄。
資料亦顯示,不少省份的夏令營,孩子們整天吟誦經典古籍,學習傳統太極或觀看道德宣講的動畫片。據悉夏令營不允許使用手提電話,以防擾亂心智。孩子們在此學習書法、傳統樂器、手工藝等。這些政策背後更有一定的經濟邏輯,為了促進農村就業,減少貧窮,中國復興或發明了核桃雕刻、竹編工藝品等民間工藝。官方表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中國經濟支柱產業。
重拾文化自信,很大程度要有一班肯讀書的青少年,同時還要有家庭的配合。老朽早前看到桂林全州一家米粉店的歇業通知,老闆叫唐德盡,平時生意好,大年初一也照常營業,可這趟為何歇業?且看他的通告:「各位顧客,本人因送兒子上清華大學讀書,八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暫停業五天,二十五日正常營業,請互相轉告。」內地父母緊張兒女前途,香港有不少大學生卻有書唔肯讀,要激進勇武搞「違法達義」,而父母亦覺得兒女做了政治炮灰係為「公義」云云。真係風水輪流轉,吾欲無言。